【廣告】
目前來說銅鼎在我們?nèi)粘I钪胁皇呛艹R?,一般在特定的場合才能看到,但對于鼎我們大家都不陌生。銅鼎是商周時期重要的禮器之一,它是由陶制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初是作為烹煮食物的器具,后來主要用于宴享和祭祀。在歷史的不斷發(fā)展中,鼎成了統(tǒng)治政治權(quán)利的重要象征,視為鎮(zhèn)國之寶和傳國之寶,也是“明貴賤,別上下”等級制的標志。銅鼎具有十分精美的外觀,有悠久的歷史,深得眾多的消費者們的喜歡。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歷史悠久,世代傳承,而四羊方尊也很有文化寓意的。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氣象。羊成為青銅重器著力表現(xiàn)的對象,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先秦時期,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內(nèi)剛。羊“跪乳”的習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后世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范;Coppertripodevolvedfrompotterytripod。外柔內(nèi)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圣的秉性,傳說的始祖皋陶敬羊。羊通俗或民間化的象征意義便是“吉祥”,至少從漢代,羊就與吉祥聯(lián)系在一起,漢代瓦當、銅鏡等銘刻中多見“宜侯王大吉羊(祥)”銘文,吉祥有時直接寫成“吉羊”。
以四羊方尊為代表的青銅器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替代羊作為犧牲獻祭給神明的意思,同時還包含了對羊等家畜養(yǎng)殖興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后世關于羊的種種觀念
仿古青銅鼎戰(zhàn)國銅鼎匯豐銅鼎
銅鼎,反映中山國政治的出土器物,有“刻銘鐵足銅鼎”、“夔龍紋銅方壺”、“銅圓壺”等,三件重器分別刻有469字、450字和204字銘文,為研究中山世系和中山國的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刻銘鐵足銅鼎”又稱王鼎,王即位十四年時(公元前314年或公元前313年)采用分鑄工藝制作而成。通高51.5厘米,腹徑65.8厘米。蓋鈕與腹足部之間刻銘文77行469字,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時期字數(shù)多的一篇銘文。從這座銅鼎以及“夔龍紋銅方壺”、“銅圓壺”的銘文中,可以大致推出王及其前后的中山國諸公的在位年代。在王墓出土了一套鼎,共九件,這套鼎又名升鼎,這九個鼎大小不一,依次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