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計量是指實現單位統(tǒng)一、量值傳遞的活動。計量與其它測量一樣,是人們理論聯系實際,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它是科技、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的技術基礎。近幾年,國外經濟發(fā)達國家,把的原材料、先進的工藝裝備和現代的計量檢測手段,視為現代化生產的三大支柱。其實,原材料的制取與篩選、先進工藝裝備的配備與流程的監(jiān)控,也都離不開計量測試。例如,國外先進生產線的產品品質高,次、廢品少或幾乎沒有,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充分利用了在線測量與監(jiān)控技術。至于所謂的柔性生產(制造)系統(tǒng),更需要現代計量檢測手段的技術保證。
如果不校準,即便是多么的儀器,是不是也不敢用?可見校準的重要性。通過校準,可以確保儀器按預期工作,可確保我們能依靠該儀器或設備提供可預見的、達到質量標準的精i確結果。
內部校準:在實驗室或其所在組織內部實施的,使用自有的設施和測量標準,校準結果僅用于內部需要,為實現獲認可的檢測活動相關的測量設備的量值溯源而實施的校準。
自校準:一般是利用測量設備自帶的校準程序或功能(比如智能儀器的開機自校準程序)或設備廠商提供的沒有溯源證書的標準樣品進行的校準活動,通常情況下,其不是有效的量值溯源活動,但特殊領域另有規(guī)定除外。
計量校準市場化的作用
1)首先是價值觀念的作用。建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是發(fā)展計量校準市場的主要條件。同時在各地區(qū)、縣、市檢測所要避免重復購買計量標準器具,而應充分發(fā)揮本地區(qū)計量標準器具資源的價值。
2)再是服務得到了改善。計量校準市場形成后,計量校準技術、信息和有關服務作為商品進入市場參與流通和競爭,買方必然要對信息和技術的可靠性、公正性、經濟性等提出嚴格的要求。而“銷售者”則必須采取相應的手段,保證“商品”達到一定標準,為買方提供合乎標準的服務,有利于提高計量校準人員的素質。
校準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溯源活動,屬于計量器具使用者為確定計量器具的性能采取的一種自愿行為。開展校準工作,計量器具的使用者應該根據使用要求,自行選擇校準機構,自定校準周期。比對是指在規(guī)定條件下,對相同準確度等級或指i定不確定度范圍內的同種測量儀器復現的量值之間比較的過程。比對不僅是各實驗室間開展能力驗證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在計量器具無法采用檢定或校準方式溯源時的一種溯源手段,同樣應屬于計量器具使用者的自愿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