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走水釣況,推薦下面兩種打窩方法:
上游打窩;這個具體看水流緩急程度,一般推薦用顆粒狀打窩到釣點上游兩米左右,微流的話一米就可以,如果比較急那么3-5米都行。
網絲袋加石頭打窩;就是一般裝橙子的那種大網眼袋子,一個袋子可以裝3斤左右窩料,然后放一個一斤左右的石頭,再打到窩點即可。這個方法水流沖不走、誘魚持久、留魚效果也很棒。你也可以用一根繩子把它綁起來,然后一個小時拉起來看看到底會不會把它沖走,如果沖移動了就要重新拋投到上游一點。
關于流水釣魚抽窩;如果水流不是很急,當然可以抽窩,濕散抽窩,然后餌料里面混合一些碎玉米粒、酒米等這些固體小顆粒即可。這樣的話抽窩的霧化能很快傳播到下游誘魚,窩里面也會持續(xù)的補充固體誘魚小顆粒。
種調釣思路,早是應用在競技釣中,如果打鯽魚,就用下鉤觸底調釣,這樣上鉤必然懸底,對于鯽魚來說,沖底覓食和離底覓食均可,雙鉤的誘魚效果都能體現(xiàn)出來,所以采用不帶餌空鉤半水調釣,雙飛的概率非常高;
如果是競技釣斤賽,則果斷采用上鉤觸底,這樣上鉤觸底,下鉤躺底,在比賽時,賽魚普遍口滑,近乎雙鉤躺底的雙鉤,因為雙鉤帶餌,都都水水底拖著,所以摩擦力較大,滑魚進窩之后,不管是涮餌、逗餌,都會因為阻力較大,不易吞食,反而會讓滑口魚警惕性大減;往往吞鉤的口,也就是漂訊出現(xiàn)的次,及時提竿,就能打中一個死口;
當然,這種調釣思路,在野釣中反而用的比較少,主要原因恰恰是其優(yōu)點導致的,如果采用下鉤觸底調釣,因為上鉤是離底的,所以進窩魚的密度略大一些,很容易蹭線、撞餌,簡單的說,會導致浮漂雜訊、碎口比較多;
跑鉛的狀態(tài)下,魚吃口形成的信號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鉛墜重、加之我們又是拋滿竿,所以釣組在水底的狀態(tài)就不是正常調釣那樣浮漂以下的線組和水底是垂直的,而是一種傾斜狀態(tài)。傾斜狀態(tài)的話就是鉤餌在前、鉛墜在后,所以很多人就會想,魚只要一吃餌、一拉動線組,浮漂就會下頓或黑漂。實際上這里有幾個誤區(qū),由于拋投問題或者是下降中遇到雜魚搗亂、水流的沖刷,所以你的釣組并不一定是鉤餌在前、鉛墜在后,子線也未必是直的,也許在底下亂成一團。
第二,假設整個線組是直的,完全按理想狀態(tài)擺放,那魚吃餌也未必形成頓口和黑漂。只有魚吃餌后往外拉,才能讓浮漂下頓,但它要是吃餌后抬頭呢?往你人坐著的方向移動呢?那不就是頂漂了嗎?
第三,也就是前面講過的,由于我們釣的鈍,所以魚吃餌瞬間浮漂未必會動,只有等它抬頭將鉛墜抬起,或者游動拉扯到主線,浮漂才會有反映。雖然我們鉛墜附近的太空豆是打開的,方便魚拉扯,但如果它抬頭或者往你人坐的方面游動,那么線和鉛墜中間的那個塑料管就形成了一個夾角,摩擦力顯然增大了,說白了魚拉起來就不方便,甚至能夠感到拉扯感并把餌吐出來。
少粒星漂的功能作用以及它的適用范圍。
我們一般把少于四五顆的星漂稱為少粒,有用一粒,兩粒,三粒的星漂釣組。常見的是使用三粒漂,少粒的主要特點是鉤餌速沉,至于靈敏度并不是粒少就靈敏,決定星漂靈敏度的并不是粒少,而是墜的重量,墜與鉤的腦線距離,星漂浮力的大小。你用輕墜細漂短腦線的,無論少粒多粒靈敏度肯定比重墜粗漂長腦線來得靈。四粒以下的少粒星漂真正的功用是鉤餌速沉,星漂入水少,產生的牽引浮力小。鉤餌能快速沉底,從而避開上中層小雜魚,直擊水底正經目標魚。
少粒星漂適合有雜魚干擾的水域,水草障礙物多的水域,氣溫高的季節(jié)。有很多人都是用三粒星漂進行冬釣,他們都認為三粒就是代表了高靈敏度,其實不然。冬釣要求高靈可以用三粒,但必須用輕墜配套三小粒才會有高靈敏。冬釣用三粒忽略了緩沉是不可取的。而且冬釣要多窩人找魚走釣,面臨窩點深淺不一問題。三粒的適應性是不如多粒的。冬釣三粒漂必須小漂輕墜。離開了墜重和漂浮力的匹配,以粒數(shù)論靈敏都是偏頗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