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高負荷生物濾池適用于中小規(guī)模的污(廢)水處理,并且根據污(廢)水水質條件,濾池前宜設沉砂池、初次沉淀池或混凝沉淀池、除油池、厭氧水解池等預處理或前處理設施。
宜采用單級濾池系統(tǒng),如原污水污染物濃度較高且對處理水質要求較高時,可采用兩級濾池系統(tǒng)。
高負荷生物濾池進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值應控制在300mg/L以下,否則宜用生物濾池處理出水回流,回流比經計算求得。當進水污染物濃度較高或者含有一定的對微生物有毒成分的污(廢)水時,也應進行回流。生物濾池法的關鍵設備和材料主要包括:水泵、污泥泵、鼓風機、曝氣機械和布氣裝置、固定布水器、旋轉布水器、濾料、濾頭、濾板、各類閥門、管道等。曝氣生物濾池的濾板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時宜選用分體式拼裝濾板,并應具有合適的承載強度、水平精度和抗腐蝕性,濾板接縫應采用密封性能好的填充材料密封;在采取足夠的措施,滿足安裝和維護條件下可采取整體現(xiàn)澆結構。
濾池高度
濾床的上層和下層相比,生物膜量、微生物種類和去除有機物的速率均不相同。濾床上層,污水中有機物濃度較高,微生物繁殖速率高,種屬較低級以細菌為主,生物膜量較多,有機物去除速率較高。隨著濾床深度增加,微生物從低級趨向,種類逐漸增多,生物膜量從多到少。這是因為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同環(huán)境因素息息相關,所以當濾床各層的進水水質互不相同時,各層生物膜的微生物就不相伺,處理污水(特別是含多種性質相異的有害物質的工業(yè)廢水)的功能也隨著不同。
生物濾池的結構
生物濾池主要由氣室、承托層、填料層、噴淋系統(tǒng)、濾液收集系統(tǒng)等組成。待處理氣體經風機送入氣室,以一定的流速穿過填料層,污染物從氣膜擴散到液膜,在濃度差的推動下進一步擴散到生物膜內,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作為能源和營養(yǎng)物質降解,終轉化為無害化合物。噴淋系統(tǒng)為濾池提供所需水分及養(yǎng)分。
此外,廢氣及濾料也可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所需的C、N、S等元素。噴淋液多采用循環(huán)使用方式,補充部分營養(yǎng)鹽和散失的水分。
附著于濾料上的生物膜主要由細菌和真菌組成,其形成過程為:分子引力及機械移動使微生物與濾料接觸,并通過流體力學剪切力形成聚合物復合體將微生物固定于濾料上而形成生物膜。微生物釋放的DNA及細胞分泌物(多糖一蛋白質復合物等)在生物膜的形成與穩(wěn)定過程中起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