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樹葬服務
'塵歸塵,土歸土,讓往生者安寧,讓在世者重獲解脫。'出自《圣經(jīng)(中文版)·創(chuàng)世紀3.19》
圣經(jīng)原文:'ashes to ashes, and dust to dust; in the sure and certain hope of the resurrection unto eternal life……'中文版圣經(jīng)中是這樣翻譯的:'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這里寄托了人世疲旅、天涯歸客的最后愿望,和親人傷感的思念,以及所有生者的祈禱。'
在中國文化中也有著'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出自明·馮惟敏《耍孩兒·骷髏訴冤》曲,及明·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親戚多道:'從來說入土為安,為何要據(jù)定三年?''的說法,可見'入土為安'這四個字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想中成為了千古不變的身后事的準則。(二)骨灰撒?;顒訁⒓尤藯l件:身體健康,年齡為14-69周歲。
'樹葬'顧名思義是指將逝者的骨灰埋葬于樹下的一種安葬方式,是'入土為安'這四個字的詮釋。樹葬不論是在西方還是在當今的中國,都成為了逝者家屬為逝者選擇身后安身之所的主要方式之一。
火葬代表了殯葬的方向。這是因為:
1.火葬畢竟便宜。
沒錢的只有走火葬路。另外,火葬為什么在江南發(fā)展?江南地少人多,土葬要占據(jù)很多土地。人們不忍看到土地資源遭到破壞,所以火葬逐漸推廣開來。但是在整個封建時代直到今天,土葬還是一個重要葬式,火葬還沒有推開。在整個追悼活動過程中,需要做的事情是很多的,喪家要做到繁而不亂,事先應有很好的策劃。所以我覺得殯葬制度的發(fā)展要考慮到民俗,考慮到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心理承受力,但是一定要推廣火葬,改變觀念,適應潮流。說到底它是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在死亡這個人生終結問題上的反映。
2.中國的殯葬制度是和等級制度分不開的
這個影響非常深遠,它和中國的宗法制度的延續(xù)直到消亡聯(lián)接在一起。古代等級的差別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反映在官階上,墳墓上,帝王的陵寢制度上。楊寬先生寫了一本書叫《中國陵寢制度史》,是比較反映陵寢制度的。封建帝王的陵寢制度非常嚴格,它的影響自古以來就非常大,一直影響到今天。秦始皇的陵墓,《史記》上記載得很詳細,后來歷代帝王的喪禮和陵墓史書上也都有記載,甚至周圍的圍墻有多高,有幾道門,有多少人守陵都記得清清楚楚。我們現(xiàn)在去秦始皇陵、漢武帝陵都是爬上去的,在社會誰要敢動皇陵的一寸土是要滿門抄斬的。有資料記載,1945年,在甘肅臨洮一個史前遺址中已發(fā)現(xiàn)盛有人的骨灰的大陶罐,因此中國的火葬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電影《火燒圓明園》里有咸豐皇帝在熱河死后出殯的場面,其實,電影里表現(xiàn)的還不及真實的十分之一。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還不能不承受著古代葬禮制度傳承的影響,有意識的或者是無意識的,干部也會受到影響,老百姓就更受影響了。還有一個貧富的差別,這也一定會在葬禮制度中反映出來。南方有個縣長,給自己的父親造了20多米高的大墓,現(xiàn)在造大墓的人很多,一是為了顯富,二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官階。這些都是比較深層次的社會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將會隨著社會慢慢進步而發(fā)展。但我相信,火葬一定會普及,厚葬必然走向薄葬,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趨勢。
殯葬是人類自然的淘汰,是對死者進行處理的文明形式,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也是文化傳統(tǒng)的組成部分。殯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詞。殯一作停柩解,如《禮記》:夏后氏葬于東階之上殷人殯于兩楹之間周人殯于兩階之上;一作葬解,如《荀子》:'三月之殯。葬作藏解,如《禮記》:國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于衣,槨周于棺,土周于槨。但是移風易俗是一個非常長遠的艱巨的使命,因為觀念的改變,人的意識形態(tài)的存在有相對的獨立性,一種習慣,一種思想的影響是長久的?,F(xiàn)在的殯葬指的是處理死者的方法和對死者哀悼形式,包括發(fā)訃告、告別、開追悼會、致悼詞、送花圈挽聯(lián)、出殯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葬禮事項?! ≡谝幻娑嗳f年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祖國遼闊富饒的土地上,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人們生活活動的擴大,原始人群逐漸被一種固定的生活集體所代替,出現(xiàn)了氏族公社的社會組織。在公社內(nèi)部沒有人剝削人作人壓迫人的現(xiàn)象,沒有貧富不均,每個成員地位是平等的。反映在葬禮問題上極為簡單,如一個成員去世后,后人不忍見死者腐壞,用柴草蓋上,埋在野外,既不挖墳墓,也沒有禮儀。隨著社會進步人們采用了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