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抗菌抗 甲殼素及其多種衍生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作用,以甲殼素六聚糖為強。小分子的脫乙酰甲殼素具有質(zhì)子化銨,質(zhì)子化銨與細菌帶負電荷的細胞膜作用,吸附和聚沉細菌,同時穿透細胞壁進入細胞內(nèi),擾亂細菌的新陳代謝及合成而具有抗菌作用。夏文水、吳焱楠研究認為,相對分子量為1500的脫乙酰甲殼素對大腸的抑制效果強,隨著分子量增大,則抑菌作用下降。正光華發(fā)現(xiàn),脫乙酰甲殼素對金黃、大腸、小尖耶爾氏菌、鼠傷害沙門氏菌和李斯特單核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和防治 魏濤等采用含膽固醇1%和脫氧膽酸鈉0.2%的合成飼料喂大鼠28天,在誘發(fā)高癥的同時,經(jīng)口服脫乙酰甲殼素觀察其對高癥的影響。實驗設高脂對照組和低、中、高三個劑量實驗組。結果表明,脫乙酰甲殼素中、高劑量組的總膽固醇及總甘油三酯含量與高脂對照組比較,前者降低了10.5%、14.2%,后者降低了18.8%和26.1%,低、中、高劑量三實驗組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高脂對照組比較,分別升高了16.5%、32.7%和50.4%。顧云等對31例高成人患者進行口服脫乙酰甲殼素試驗,30日后檢查,膽固醇、甘油三酯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脂蛋白均無明顯變化。
甲殼素纖維起初是H. Braconnot ,從蘑菇中得到了纖維,并把這種來源于蘑菇的的纖維稱之為Fungine,意即真菌纖維素。1823年.又一位法國科學家A. Odier從甲殼類昆蟲的翅膀中分離出同樣的物質(zhì),他認為此物質(zhì)是一種新型的纖維素,使命名為Chitin。1843年,法國的A. Payen發(fā)現(xiàn)Chitin與纖維素的性質(zhì)不大相同。同年,法國人J. L. Lassaigne發(fā)現(xiàn)Chitin中含有氮元素,從而證明Chitin不是纖維素,而是一種新的具有纖維性質(zhì)的化合物。
甲殼素纖維混紡織物的染整加工特點:
(1)甲殼素纖維混紡織物的染整工藝應注意堿劑和氧化劑的影響,加工中盡量減少機械摩擦。
(2)對于甲殼素/棉混紡織物,漂白條件不能全部按照棉纖維的漂白工藝進行漂白,因為甲殼素纖維泛黃嚴重,且會溶解或發(fā)脆。洗衣粉對甲殼素纖維有增白作用,殼聚糖纖維,白度比甲殼素纖維本身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