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與此同時,德國的天文學(xué)家開普勒也開始研究望遠鏡,他在《屈光學(xué)》里提出了另一種天文望遠鏡,這種望遠鏡由兩個凸透鏡組成,與伽利略的望遠鏡不同,比伽利略望遠鏡視野寬闊。但開普勒沒有制造他所介紹的望遠鏡。沙伊納于1613年─1617年間制作出了這種望遠鏡,他還遵照開普勒的建議制造了有第三個凸透鏡的望遠鏡,把二個凸透鏡做的望遠鏡的倒像變成了正像。沙伊納做了8臺望遠鏡,一臺一臺地觀察太陽,無論哪一臺都能看到相同形狀的太陽黑子。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認為黑子可能是透鏡上的塵埃引起的錯覺,證明了黑子確實是觀察到的真實存在。在觀察太陽時沙伊納裝上特殊遮光玻璃,伽利略則沒有加此保護裝置,結(jié)果傷了眼睛,后幾乎失明。荷蘭的惠更斯為了減少折射望遠鏡的色差在1665年做了一臺筒長近6米的望遠鏡,來探查土星的光環(huán),后來又做了一臺將近41米長的望遠鏡。在觀察太陽時沙伊納裝上特殊遮光玻璃,伽利略則沒有加此保護裝置,結(jié)果傷了眼睛,最后幾乎失明。
戰(zhàn)后,反射式望遠鏡在天文觀測中發(fā)展很快,1950年在帕洛瑪山上安裝了一臺直徑5.08米的海爾(Hale)反射式望遠鏡。
1969年,在前蘇聯(lián)高加索北部的帕斯土霍夫山上安裝了直徑6米的反射鏡。
1990年,NASA將哈勃太空望遠鏡送入軌道,然而,由于鏡面故障,直到1993年宇航員完成太空修復(fù)并更換了透鏡后,哈勃望遠鏡才開始發(fā)揮作用。由于可以不受地球大氣的干擾,哈勃望遠鏡的圖像清晰度是地球上同類望遠鏡拍下圖像的10倍。
2014年6月18日,智利將夷平賽羅亞馬遜(Cerro Amazones)山的山頂,用以安置世界上功率大的望遠鏡“歐洲特大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E-ELT)。賽羅亞馬遜山位于阿塔卡馬(Atacama)沙漠,海拔3000米。E-ELT又稱“世界天空之眼”,寬近40米,重約2500噸,其亮度比現(xiàn)存望遠鏡高15倍,清晰度是哈勃望遠鏡的16倍。該望遠鏡造價8.79億英鎊(約合93億元),有望于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作為經(jīng)營者的理想賺錢工具,遠望者投幣式望遠鏡以其簡便的操作性能,優(yōu)良的光學(xué)性能,穩(wěn)定的電氣性能,堅固的結(jié)構(gòu)性能,新穎的外觀設(shè)計,超高的性價比優(yōu)勢,力求為經(jīng)營者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日常生活中的光學(xué)望遠鏡又稱“千里鏡”。它主要包括業(yè)余天文望遠鏡,觀劇望遠鏡和雙筒望遠鏡。
常用的雙筒望遠鏡還為減小體積和翻轉(zhuǎn)倒像的目的,需要增加棱鏡系統(tǒng),棱鏡系統(tǒng)按形的方式如果式不同可分為別漢棱鏡系統(tǒng)(RoofPrism)(也就是斯密特。別漢屋脊棱鏡系統(tǒng))和保羅棱鏡系統(tǒng)(PorroPrism)(也稱普羅棱鏡系統(tǒng)),兩種系統(tǒng)的原理及應(yīng)用是相似的。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認為黑子可能是透鏡上的塵埃引起的錯覺,證明了黑子確實是觀察到的真實存在。
個人使用的小型手持式望遠鏡不宜使用過大倍率,一般以3~12倍為宜,倍數(shù)過大時,成像清晰度就會變差,同時抖動嚴(yán)重,超過12倍的望遠鏡一般使用三角架等方式加以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