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為什么我們對情緒“避之不及”?
似乎“不要”和“情緒”成了天生的搭檔,情緒真的就這么糟糕嗎?我們真的就應該這么的嫌棄我們的情緒嗎?
聰明的人馬上就好發(fā)現(xiàn)問題,我們是有情感的人類,有情緒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情緒的豐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我們的天賦。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文章在呼吁我們“不要”呢?
那是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周圍總是有這樣一群人,每天早上起床后,便背著“壞情緒包袱”開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嘴里不時地嘮叨,抱怨,仿佛在他的眼里滿是灰色,心里也堆滿了垃圾。
他們總是把周圍環(huán)境中每件美中不足的事情放在心上,把不順心的事總是掛在嘴上,寫在臉上。每天每時,他們都有很不開心的事。一講話就是從前的災禍、現(xiàn)在的艱難和未來的倒霉。在這樣一種精神狀況下工作和生活,不難想象,犯錯誤的幾率肯定比心態(tài)平和時要高。屢屢犯錯,導致許多新的不順又在后面等著他,就成了一個壞情緒的怪圈圈。我國馬健青在其《輔導人生——心理咨詢學》中認為,心理咨詢定義為運用有關心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
我們真的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人腦中有一個叫做杏仁核的東西。杏仁核會根據(jù)在你所處的環(huán)境接受各種不同的刺激。而杏仁核的過度興奮則會導致害羞與社交焦慮。那些很容易害羞的,或是有很典型的社交焦慮的人,普遍都有一個特別敏感的杏仁核。(一部分是基因?qū)е碌模徊糠质呛筇祓B(yǎng)成的。盡管安全感更多是自己的事兒,但有一些人和事容易讓人感到不安全。)
對害羞與社交焦慮認知不足的人們,會將其看作是嚴重的威脅,這種被威脅的感覺來勢洶洶,如猛獸追趕你,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威脅”感其實是很有益的。因為你的思想集中在足以拯救你生活的至關重要的東西上面。然而當你在社交或是工作這類令你分心的場合,大腦一下子陷入空白可未必是件好事兒了。社交恐懼癥與害羞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后者是人的正常心理反應,是一種本能。
心理咨詢
其中,心理咨詢最一般、最主要的對象,是健康人群,或者是存在心理問題的亞健康人群,而不是人們常誤會的“病態(tài)人群”,病態(tài)人群例如精神1分裂癥、躁狂等患者是精神科醫(yī)生的工作對象。
陳智雄說,健康人群會面對許多婚姻家庭、擇業(yè)、親子關系、子女教育、人際關系、學習、戀愛和性心理、自我發(fā)展、焦慮、抑郁、壓力應對等問題,他們會期待做出理想的選擇,順利地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求得內(nèi)心平衡,以及自身能力的最1大發(fā)揮和尋求良好的生活質(zhì)量。這時他們就可以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兩鬢斑白的退休老人,衣食無憂、兒孫滿堂,卻整日擔心健康會不會出問題,甚至擔憂家人可能會出意外——這些都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