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博山爐出現(xiàn)在西漢時期,與燃香原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guān)。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武帝時,南海地區(qū)的香料、香氣傳入中土,并將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xiàn)了形態(tài)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兩年前,在國內(nèi)一次拍賣會上,眾人對銅爐爭相競投,曾以4500元拍出一尊清仿宣爐,還以2500元成交一尊清仿宣德熏爐。六朝《詠博山爐》詩曰:“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唐李白《楊叛兒》詩云:“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記述的都是博山爐熏香時煙霧繚繞的迷人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