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占領(lǐng)青島時,將小青島命名為'阿克那島',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占領(lǐng)青島后,將該島改為'加藤島'。青島回歸后,膠澳督辦公署將其命名為小青島,并于20世紀30年代初開辟為'小青島公園',設(shè)有茶廳、花圃、石凳、石椅、辟建了道路,修筑了游艇碼頭,游人可乘船前往。日本二次青島后,成為日軍駐地,此后一直被作為軍1用。1942年修筑長377米、寬8米的堤壩與陸地相連,成為陸連島。5米(比籃球場還寬),高55米鋼桶圍起來,然后再在鋼桶里面填筑修島。
小青島1高處有一座白色燈塔,它于1900年由德國人建造,是青島市重點保護文1物,高15.5米,呈八角形,塔內(nèi)裝有水晶棱鏡鑲成的反射鏡,并以牛眼形旋轉(zhuǎn)式閃光燈發(fā)光,1997年更換為西班牙制造的航標燈,原燈送到秦皇島航標博物館收藏。這座燈塔海上射程15海里,是海上過往船只進出膠州灣的重要航標。它與棧橋一起,被視為青島市的主要標志。有'茫茫海灣有紅燈,時明時滅自從容,翠島白塔沐夜色,琴嶼飄燈傳美名。'之說。隋大業(yè)元年(605年)在河南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是第1一次用鐵鏈聯(lián)結(jié)船只架成的浮橋。
近千年的浮橋成為贛州市人的驕傲。這座800多年的浮橋,昂首屹立在貢江邊,并與市內(nèi)的古樸逶迤的古城墻、壯觀秀美的八境臺、雄偉沉重的涌金門一道伴隨著贛江的濤聲,造福贛州人民,成為連接城鄉(xiāng)的紐帶,成為贛州市一道特有的風(fēng)景線,被譽為贛州的一絕。1577年某個葡萄牙人自中國回國后,對江西贛縣(即今贛州)浮橋倍加贊賞,說“全世界建筑工人應(yīng)數(shù)中國一”。讓人引以自豪的浮橋。她不愧是歷史的產(chǎn)物、歷史的見證、歷史的縮影,更是古代勤勞的贛州人民智慧的象征。愿它能繼續(xù)傳承古今、造福人類。浮橋的構(gòu)造和老式浮橋類似,但是在特點和功能上有很大區(qū)別:1、浮筒主體之間無縫連接,穩(wěn)定性好。

泉州浮橋北宋皇佑初年(1049年),泉州郡守陸廣造舟為梁,名曰“履坦”,一名“浮橋”。至元豐七年(1084年)轉(zhuǎn)運判官謝仲規(guī)再修,斷舟以續(xù)梁道,改名“通濟”。紹興三十年(1160年),提刑浮橋陳公與弟賀州同謀,樞密口公及僧文會助之,建石橋,長八十丈,翼以扶欄.郡乘邑志均載其事。關(guān)此浮橋,名太守王十朋記之以詩,有“刺桐為城石為筍,萬壑西來流不盡,世無剛者橋豈成,名與萬安同不泯?!泵鞔煲h也其略。如今,浮橋的兩端橋頭已不見蹤影,只留下中間一截橋身悵然面對正在拓寬的筍江新橋。伴隨著浮橋的斷塌,泉州名景之一“筍江月色”再也無處尋覓,只有幾個殘留的橋孔,在秋風(fēng)中顧影自憐。建國以后,西河、南河浮橋因修建了公路大橋而被折除,在80年代被現(xiàn)代公路橋梁所代替,只有這座建春門浮橋,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景觀,特意保存了下來,并至今還在為贛州市民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