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公元前7世紀開始出現,一種流行于廣西、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打擊樂器。銅鼓全部銅鑄,一般的銅鼓鼓面直徑約五十公分,高約三十公分(個別的較大)。鼓腔中空,無底。兩側有銅環(huán)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紋。 銅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紋,分為八個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廣西北流出土一面銅鼓,高67.5、面徑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現今世界大的銅鼓?!蛾悤W陽頠傳》曰:梁左衛(wèi)將軍蘭欽之少也,與(歐陽)頠相善,故頠常隨欽征討。全國各地收藏的銅鼓已達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間還有200余面。中國是世界上發(fā)現銅鼓數量多、鑄造和使用銅鼓時代早、歷史長的地區(qū)。在古代,少數民族統治者,曾以占有銅鼓的多少,作為代表自己統治大小的象征。后流傳到東南亞地區(qū),如仰光,作用巨大。一般用于祭祀、樂器、召集、婚慶、節(jié)日等等。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流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 。時值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到10世紀的唐末。流行于廣西北流、陸川、容縣、浦北、廣東高州等地。這種銅鼓的特征是:面大于胸,胸部略直,鼓腰收束、凹處平緩,足部較高。鼓面的立體蛙飾瘦小,蛙身無紋,一般為四只。又因鼓身遍布精細的云雷紋,故又有“云雷紋鼓”之稱。1980年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在中國作了一次普查,當時收世故藏于中國國內各級博物館、管理機關和有關大學、研究所的銅鼓,總數為一千三百八十多面,廣西各級博物館、管理所所藏是507面,各地又有銅鼓陸續(xù)出土,年平均十面左右,散在民間還不計其數。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靈山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 銅鼓。時當公元3世紀東漢末年到10世紀的晚唐時期。主要流行于兩廣地區(qū)。


景區(qū)銅鼓鑄造廠作為圖騰崇拜的反映,鼓面飾有四至八只蛙,有的大蛙負小蛙,有的大蛙中還有數只小蛙。這是古人對蛙的崇拜。因“蛙鳴即銅鼓(鼓)精”、“鼓聲宏者為上”,龜蛙能知天時,故視為神物。銅鼓為壯族先民的重器,鼓面飾蛙就是圖騰崇拜的象征。銅鼓大小、輕重不一,鼓面多鑄有太陽紋、翎眼紋、云紋、乳釘紋、櫛紋、游旗紋等紋飾。東蘭縣解放前每年還舉行“埋蛙婆的盛典之俗。至于翔鷺紋、十二生肖、錢紋等,都與農業(yè)人生產有密切關系的自然現象和生物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