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渾象的構造是一個大圓球上刻畫或鑲嵌星宿、赤道、黃道、恒穩(wěn)圈、恒顯圈等,類似天球儀。
渾儀是一觀測儀器,內有窺管,亦稱望管,用以測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體的赤道坐標,也能測定天體的黃道經度和地平坐標。渾儀由早期四游儀和赤道環(huán)組成。從漢代到北宋渾儀增加了黃道環(huán)、地平環(huán)、子午環(huán)、六合儀、白道環(huán)、內赤道環(huán)、赤經環(huán)等。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環(huán)、改變一些環(huán)的位置。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黃道環(huán),并把原有的渾儀分為兩個獨立的儀器:簡儀和立運儀。渾象和渾儀統(tǒng)稱為渾天儀。中國渾儀的發(fā)明大約是在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之間(即戰(zhàn)國中期至秦漢時期)。
如果要讓渾天儀雕塑保持一定的“遲鈍”性,它又有可能無法“感覺”到的初波,直到之后的各種波陸續(xù)傳來時才被“驚醒”,可是這些遲來的波的震動方向已經完全不能代表震源的方向了。何況,記錄一次必須有三個要素:發(fā)震時刻,震中位置和震級(強度)。渾天儀雕塑只能記錄震中方向。幾臺地動儀“聯(lián)網”也可測出震中位置;但它卻無法記錄發(fā)震時刻,所以,這當然也就更不可能是“世界上首臺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