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磚雕源自古典建筑中的磚瓦作。那刻在古建筑上的花紋圖案無不滲透著匠人們的心血,也賦予了古建筑不一樣的生命力。我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自古就有“秦磚漢瓦”的說法。磚瓦燒作的工藝早在西周就有了。戰(zhàn)國時代,隨著鐵器的使用和木模加工技術的進步,許多建筑已大量使用青磚、城磚等。兩漢時代的磚作疊澀穹隆形墓室代替?zhèn)鹘y(tǒng)的木制梁式墓穴。此外,屋舍建筑中瓦作日益成為主流,其排水筒、拉桿的瓦作雕飾、壓模均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徽州民居素來以“三雕”著稱于世,一村之內(nèi)、一宇之中往往木雕、石雕、磚雕三藝齊備,三雕并美。在古徽州六縣古民居,風格獨特、工藝精良的磚雕作品可謂比比皆是,其流韻直接影響到江、浙一帶的磚雕藝術?;罩荽u雕在畫面構圖和雕作技法上大膽借鑒了新安版畫的藝術成就和北方官式建筑的磚作工藝。徽州民居歷來以小巧精致著稱,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和封建禮法的嚴格制約,徽州民居并不追求建筑的對稱、工整和恢宏的氣勢,而以典雅、精工和秀逸見長。與徽州天井院民居一樣,徽州磚雕也是熔冶古今、自成一格的大制作。
磚細、磚雕技術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戰(zhàn)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利用磚細磚雕來裝飾建筑。到了明清時期,磚細、磚雕走進百姓人家,技法也更加成熟,而且又有青磚的燒制地,為磚細磚雕提供了大批的優(yōu)良材料,給工匠施展才華提供了條件。 磚細,亦可謂“細磚”,即在磚的基礎上再進行細致的加工(刨面、夾縫兜方、補磨),由此生成的磚料即為磚細。漢代畫像磚是墓室預制構件的大型空心磚,它是在濕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種圖像。使磚表面更加光滑,棱角分明。
在雕刻時先將磚塊切割成所需尺寸,再把雕面和四周磨成平面然后進行“打坯”與“出細”。打坯就是用刀、鑿在磚上刻劃出畫面構圖,景物輪廓、層次,確定景物具體部位,區(qū)分前、中、遠三層景致,這道工序需要有經(jīng)驗的大師傅來完成,非常講究“刀路”、“刀法”的技巧。這中間一是要“打窟窿”,即用鏨子將圖案以外的空隙部分剔空到需要的深度、并將底部剖平、以顯示出圖案的大抵形狀;清代民居裝飾中盛行的磚仿木手法,是晚期磚雕藝術畸形發(fā)展的表現(xiàn)。二是要“鑣”,即對圖案的深淺層次、遮擋關系進行大略表現(xiàn)。后的修飾是對細部進行進一步加工,對粗糙不光潔的地方,用糙石磨光;磚面遺留的沙的眼,用磚灰調(diào)適量豬血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