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工序1)浸泡把捆束著的構(gòu)皮原料打開,浸在清水中,3 - 5 天之后,再捆成小把,然后再浸2 - 3 天就打撈出水。但一直以來因為沒有更好的替代品,很多印人不得不將就著使用,或者直接拿舊牙刷來代替。一般冬季浸泡約20 天,夏季11 - 12 天,秋季只用8 天。2)加石灰將構(gòu)皮堆放在地上,然后用鐵鉤鉤放進調(diào)好的石灰漿中,隨即撈出放入蒸煮鍋(石頭砌成的窯) 中。石灰的堿化作用將使構(gòu)皮發(fā)軟、脫皮。3) 蒸煮構(gòu)皮裝滿蒸煮鍋后,加上清水,燃柴火蒸煮,3 - 4 天后,構(gòu)皮在蒸煮鍋中呈現(xiàn)黃褐色,再從蒸煮鍋中撈出。4)去灰大水池中用清水反復搓洗,把不干凈的黃色外皮洗去,并除去大部分石灰,放入缸中,加滿清水浸泡一天,用棍棒攪拌清洗后,把水放出,再換新水浸泡一天,如此反復達10 余次,共20 天之久,此時料中的石灰已完全洗去。


在龍珠期間,我們一邊仔細觀察,一邊向正在抄紙的白族紙工們學習,經(jīng)過兩天的考察, 我們整理出龍珠的竹紙制造工序如下。但也有一小部分是用于白族民間寫對聯(lián)的紙,這種紙,應使用膠水(牛皮膠)脫膠一次,曬干后,寫字就不陰了。浸泡———加石灰———蒸煮———洗滌———二次蒸煮———加堿———去堿———二次浸泡——— 舂碓———加藥———撈紙———炕干———裁齊制造工序1) 浸泡 把砍伐來的竹料浸泡在水池中,浸泡時間為春季和夏季30 天,冬季40 天。2) 加石灰 把竹料捆成約30 - 40CM 的一束,涂上石灰漿,堆放15 至20 天,進行半熟 料堆集發(fā)酵。3) 蒸煮 竹捆和石灰一起放入木制的蒸煮鍋中,加清水,燃火蒸煮,鍋中的溫度保持100 ℃左右,約蒸煮8 - 9 天,使竹料堿化。4) 洗滌 蒸煮后從鍋中取出竹料,在水池中用清水洗滌,一天內(nèi)洗完。5) 二次蒸煮 竹料洗滌后,第二次裝入蒸煮鍋中,加清水蒸煮。





敦煌出土大量古紙再次tui翻蔡倫是造紙術(shù)發(fā)明人。其實很簡單,檢查其外觀是否平整、細膩,均一的透光性(即勻度)。多年以來,中國使用的教科書告訴人們,東漢時期蔡倫開始造紙。而二十世紀以來有幾項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紙”,這兩種觀點引起了學術(shù)界40多年的爭論。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紙似乎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紙。···········漢代勞動人民用簡單平常的設備,從紡織廢料中用化學和機械加工方法使纖維原料更生,制成植物纖維紙,在化學史和工藝史shang的確是件值得大書的一項成就。漢代麻紙制造過程,根據(jù)我們的實驗研究,大體上是把麻頭、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使它潤脹,再用斧頭切碎,用水洗滌。這里有兩個技術(shù)關鍵。一是用化學方法把纖維原料中的非纖維素成分去掉,再用強力舂搗使純纖維素大分子被切短和分絲。二是設計出一種多孔的平面篩,使紙漿能在篩面上滯流,把大部分水濾出后,含少量水的纖維便留在篩面上,再經(jīng)干燥脫水,就構(gòu)成一張有一定機械強度的紙。這種平面篩就是抄紙器,是現(xiàn)代長網(wǎng)和圓網(wǎng)造紙機的原始雛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