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據(jù)說棉紙是云南地區(qū)傳統(tǒng)的生活用紙,取自一種叫構樹的樹種的樹皮,制作時,得把植物外面的皮全部剝干凈,一方面是為了除垢,一方面也讓樹皮變得更加松軟,適合制紙。
洗干凈的樹皮曬干,然后經過兩至三小時沸水煮,再用榔頭把煮好的樹皮搗得很碎,做成紙漿。得到原漿后,便能在水槽里進行抄紙的工序了;再經過加工,印上各大品牌的、標志后,就成了我們包茶葉的餅紙了。
白棉紙透氣性非常好,帶著一股淡淡的木香味,有防蟲蛀的功效,因此云南及緬甸一些廟里的經文、經典都是用這種紙張來抄寫的,保存幾百年幾乎沒有任何問題。
還有一種馬三紙是普洱茶包裝棉紙中常見的一種,是西雙版納獨有的植物——馬三所制成的紙。將馬三的外皮剝掉,取下中間白色的那一層物質,然后放入水中煮2~3個小時,再搗爛馬三,濾出紙漿,曬干后就成為了馬三紙。這種馬三紙不僅能防異味,還可以防潮濕、防蟲蛀,是適合普洱茶的包裝之一。
普洱茶的包裝一直被認為是簡陋的,一張棉紙包起一塊茶餅就可以了。
白棉紙外型上跟宣紙很像,但相較宣紙,白棉紙突出的特點就是柔韌、防潮性強。
近年來隨著樹木資源減少、蒸煮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木柴等因素,手工造紙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機器制造。所以,現(xiàn)在普洱茶餅上的白棉紙多是機器制造,并且還開創(chuàng)了銀絲棉紙、金絲棉紙等工藝美觀棉紙,那些美麗的“絲線”大多是添加植物纖維制作而成。
古人所謂“綿紙”,綿字從絲,實指絲帛的質感,而非棉花。“綿紙”不過是形容紙張如絲綢般綿軟柔韌,潔白亮澤。在紙張發(fā)明之前,古人便有用絹帛寫字,縱使在紙張發(fā)明后,一直到唐代才開始用紙張取代絹帛繪畫。這一點也說明彼時在材料特性上,絹帛是優(yōu)于紙張的,所以才用絹帛的“綿”字來形容紙張的精美。與之相呼應的是,桑構皮紙因纖維表面有一層透明的膠質膜,紙張常呈現(xiàn)出絲質光澤,這也是為什么古人曾將桑構皮紙稱之為“蠶繭紙”的原因。由于皮紙有類似于絹帛的質感和光澤,將皮紙美稱為“綿紙”也很容易理解。
普洱茶存放的過程就相當于它的“第二次生命”用棉紙包裝,不僅環(huán)保節(jié)約,而且有利于普洱茶后期陳化轉變,越陳越香。
透氣性強普洱茶與其他茶葉區(qū)別之處就在于,它是后發(fā)酵茶類,需要與空氣有一定的接觸,讓茶葉在時光中慢慢的自然陳化,所以不能使用密封的塑料包裝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