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人類科技的發(fā)展,總是伴隨著偶然和機遇,顯微鏡的出現(xiàn)也是如此
人類科技的發(fā)展,總是伴隨著偶然和機遇,人類歷偉大的發(fā)明之一——顯微鏡的出現(xiàn)也是如此。眼睛,是我們的感覺。我們所獲得的信息,有八成是來自視覺。如果形容什么東西珍貴,總是說“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珍惜它。 顯微鏡的演化史,先有放大鏡才有了顯微鏡,清晰的看微觀生物世界 愛護眼睛,青少年朋友首先要做到,在看書學習的時候,要把書本、紙張放在距離眼睛25厘米的地方。這個距離稱為“明視距離”。老師、家長要求的“25厘米距離”是怎么來的?原來,我們的眼睛,能分辨離眼睛25厘米處相距0.1毫米(100000納米)的兩個點。在這種情況下,睛來說,它們所成的視角大約是1’,所成的像恰好能落在的兩個感光細胞上。兩個點的距離如果小于0.1毫米,它們在上的像,就都落到一個感光細胞上,我們的視覺感受到的就只是一個點。顯然,設(shè)法把這個視角放大,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小的東西。
顯微鏡測量模式在鳥瞰視圖
顯微鏡測量模式 在鳥瞰視圖中標注:可以在鳥瞰全圖中進行標注尺寸。 直接輸入圓、線段:可按需要輸入標準的圓或線(客戶自己定義圓、線的大小、長度和坐標位置)。再以標準的圓、線與影像中的實物比較,從而找到工件的誤差。 以極坐標方式輸入線:可按客戶需要以極坐標的方式輸入標準線段。 自設(shè)客戶坐標:可以根據(jù)客戶本身的需要,自行在實時影像上設(shè)定坐標原點(0,0)。 坐標標注:以自己所設(shè)定之坐標原點(0,0)為基準,標注實時影像中任意一點的坐標位置。 交點:可以自動兩線的交點。
純金屬(或單相均勻固溶體)的浸蝕基本上為化學溶解過程
純金屬(或單相均勻固溶體)的浸蝕基本上為化學溶解過程。位于晶界處的原子和晶粒內(nèi)部原子相比,自由能較高,穩(wěn)定性較差,故易受浸蝕形成凹溝。晶粒內(nèi)部被浸蝕程度較輕,大體上仍保持原拋光平面。在明場下觀察,可以看到一個個晶粒被晶界(黑絡(luò))隔開。如浸蝕較深,還可以發(fā)現(xiàn)各個晶粒明暗程度不同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每個晶粒原子排列的位向不同,浸蝕后,以密排面為主的外露面與原拋光面之間傾斜程度不同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