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祖墳地的埋葬順序,很有講究,根本宗旨就是體現(xiàn)長幼尊卑,“昭穆之制”就是其中一種原則,只不過是用在皇室而已。攜子抱孫形:即始祖夫婦合葬墓在正中間的上頭,墓前面是明堂神路;以明堂神路為中線,左邊為長子夫婦墓位,右邊為次子夫婦墓位,三子再排左邊,四子再排右邊,即始祖左為1、3、5、7兒子墓位,右側依次為2、4、6、8兒子墓位,形成俗話所說“左長右二”的排列方式,始祖與兒子排成一排,為“攜子”。孫子輩墓穴排在前面,按照大小序列,還是以中間為大,然后左右展開,是為“抱孫”,以后逐代照此排列方法繼續(xù)延伸埋葬。
打水。
由師公或長者鳴鑼開道,領孝子到附近井畔“打水”,即孝子跪地舀水,亡者多少歲,便舀多少杯。每舀一杯,敲一下鑼。打水歸,加貢香(柏木)煮沸,涼后沈浴,更衣;穿五、七、九層衣褲,戴“唐巾帽”。棺內墊石灰、炭末,鋪皮紙。棺置正廳(在外身亡的,則禁止入廳,只能在屋側搭棚停棺),入棺俗稱“上材”。棺俗名“料”,或吉稱“長生”、“壽器”、“千年屋”?!傲稀庇邢涫?,“荷葉頭”等兩種。長沙古代有套棺之俗。清代,富紳用內外兩棺,內棺為陶質,外棺為楠木、柏木或檀木制成。普通人家僅一杉木棺,赤貧者有用木板臨時合的。有的在生前若干年即準備了壽器,用漆(內紅外黑)油封多次?!吧喜摹焙?,棺稱柩,或靈柩,殮而未葬則稱殯。
土地是固定的,因而人們居有定所,不必遷徙
為了抵抗惡劣的自然災害,人們選擇群居以增加集體防御的力量。孩子年幼體弱,對父母也是一種的依賴和服從。父母在孩子的眼里類似于大力水手似的英雄存在,孩子即使長大成人也會選擇繼續(xù)和父母親一起生活,代際之間是融合在一起的。孩子對父母,有愛,有敬,有順從,有感恩。這些構成了孝文化的基本含義。父母親的年紀越大,對于土地就越有經驗,雖然體力有所下降,但他們依舊可以指導他們的孩子進行農業(yè)生產。于是漸漸的,也開始有了論資排輩,甚至倚老賣老的現(xiàn)象?!吧眢w發(fā)膚受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逐漸形成了父母位,子女第二位服從的不對等的人倫觀。這種人倫觀的傳承體現(xiàn)在禮儀上,所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禮之用,和為貴”。
既然父母對子女有如此深厚的恩情,為什么子女不應當加倍予以報答呢?
早在孔子以前的《詩經·寥莪》中,就有這樣的詩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亟”。這幾句話的大意是說,父母經常撫摸我、喜歡我、養(yǎng)活我、培養(yǎng)我、教育我、看顧我、舍不得我,出門在家都抱著我。父母的恩情就好比天一樣大,是永遠也報答不盡的。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認為,“孝”是一種從人類的天性中所產生的至高無上的情感,這種情感轉變成一種純潔崇高的道德信念,它是人類的神圣血緣關系的必然結果。如果一個人連生養(yǎng)、教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報答,都不關心和愛護,又怎能期望他能關心他人、關心國家、報效社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