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祭奠文化:五七三周年,不燒不周全
在諸多祭日中,“五七”和“三周年”為隆重,俗稱:“五七三周年,不燒不周全。”下文就燒七和三周年這兩個祭日,稍作介紹,以期對民間祭奠儀式有所了解。燒七,亦稱做七、齋七、理七、七七齋等,是民間常見的奠祭習俗。其大致內容是:在死者初亡后的四十九天內,親屬每隔七天開設一次齋會,奠祭,前后共七次。做七習俗源于何時何地何種觀念,有一種說法認為其源自先秦時代的“聚散說”,即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一臘而一魄成,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皆備;相應的在人之初死,一日散一魄,七日散盡而人終歸西,故有以七日為忌,每七燒紙祭奠的習俗,稱作燒七。
民間有一種俗信認為,死者只有到五七時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死了,會在那天登上的望鄉(xiāng)臺,眺望陽界的家人。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在五七前夜搭“望鄉(xiāng)臺”的習俗。蘇州一帶則有“喊五更”的禮俗,即在這天五更時分,孝子們打開大門,向西連喊三聲:“某某回來吧!”,然后在靈前痛哭,并設酒菜奠祭。也有的地方在五七當天,由喪家?guī)е堅⒑拖銧T等到墳地祭祀等等。
在民間的習俗里,的衣服和被子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諧音"斷子",惟恐因為這個原因遭到的惡報。人們的做法一般用綢子,"綢子"諧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孫。殮衣又忌諱用皮毛制作。獸皮,雖然是難得的貴物,但是對于已經(jīng)死去的人沒有益處,留下來對生者倒還可以有用。還有一種說法是,用獸皮做被子的話,死者來世會轉生為獸類的。另外一種說法是從"全尸"考慮的,說是恐怕人尸與獸革混雜一處而不能辨別。殮衣還不能用帶"洋"字的布料,殮衣是給去世的人穿的,帶洋字的布料會使殮衣帶有"陽"的意思,對于在的死者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