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民俗風情之喪葬風俗
法事,又名做道場,將音樂與開壇、念咒、誦經(jīng)、請水、告廟、開方、破獄、解結、等等過程相結合。民國以前,道場做5-7天,需道士9-11人,后多做3天,所謂“三日四夜道場”。做佛事即念經(jīng),邊念邊敲木魚。古人這些活動可超渡,使之免受地獄之苦,降福子孫。行儒教即請禮生喊禮開祭,有朝奠、午奠、夕奠、家祭、客祭之分,讀祭文時抑揚頓挫,如泣如訴,催人淚下。有的地方每晚家祭之后,有繞棺習俗,所有在堂男賓各持一根香,由人帶領,圍著靈柩轉圍,口誦《正氣歌》等。
如何分辨墓碑材質優(yōu)劣
現(xiàn)在挑選購買的墓碑石材主要以大理石和花崗巖為材料,這兩種通常主要分為人造和天然兩大類。 天然大理石是地殼中原有的巖石經(jīng)過地殼內高溫高壓作用形成的變質巖。由于大理石一般都含有雜質,容易風化和溶蝕,而使表面很快失去光澤。所以少數(shù)的,如漢白玉、青等質純、雜質少的比較穩(wěn)定耐久的品種可用于室外,其他品種不宜用于室外,一般只用于室內裝飾面,用于賓館、商場、圖書館、機場、車站等公共建筑工程內的室內墻面或者飾面等。
土地是固定的,因而人們居有定所,不必遷徙
為了抵抗惡劣的自然災害,人們選擇群居以增加集體防御的力量。孩子年幼體弱,對父母也是一種的依賴和服從。父母在孩子的眼里類似于大力水手似的英雄存在,孩子即使長大成人也會選擇繼續(xù)和父母親一起生活,代際之間是融合在一起的。孩子對父母,有愛,有敬,有順從,有感恩。這些構成了孝文化的基本含義。父母親的年紀越大,對于土地就越有經(jīng)驗,雖然體力有所下降,但他們依舊可以指導他們的孩子進行農業(yè)生產(chǎn)。于是漸漸的,也開始有了論資排輩,甚至倚老賣老的現(xiàn)象?!吧眢w發(fā)膚受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逐漸形成了父母位,子女第二位服從的不對等的人倫觀。這種人倫觀的傳承體現(xiàn)在禮儀上,所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禮之用,和為貴”。
五七上墳的講究
人亡后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屆時孝家都要到墳上祭祀,通常做“五七”、“百日”祭祀,前者提前,后者延后,謂之“長百日短五七”。上“五七墳”時,死者親屬要帶著金銀山、搖錢樹、聚寶盆等紙扎和供品祭祀。據(jù)傳,“五七”這天,是死者所有祭祀活動的結尾,殿的五要對做后的考察,評判死者進地獄還是轉世投胎再輪回。據(jù)說五鐵面無私、非常嚴厲,軟肋就是他做人時沒有女兒,所以對由女兒的人就寬容些。后審問時如果聽到死者女兒的慟哭,他就會馬馬虎虎,放死者一馬。所以“五七”這日,有死者的女兒在清晨到墳頭上大哭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