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顯微鏡是利用凸透鏡的放大成像原理
顯微鏡是利用凸透鏡的放大成像原理,將人眼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放大到人眼能分辨的尺寸,其主要是增大近處微小物體睛的張角(視角大的物體在上成像大),用角放大率M表示它們的放大本領。 因同一件物體睛的張角與物體離眼睛的距離有關,所以一般規(guī)定像離眼睛距離為25厘米(明視距離)處的放大率為儀器的放大率。顯微鏡觀察物體時通常視角甚小,因此視角之比可用其正切之比代替。在油浸物鏡的使用中,由于這種物鏡很短的自由工作距離和很小的場深,使得物像的聚焦成為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
復式顯微鏡里,緊貼著物體的鏡片叫做“物鏡”
復式顯微鏡 為了提高單鏡片顯微鏡的能力,必須要縮短焦距。 然而,縮短焦距必須要縮短鏡片直徑,經過一段時間之后,鏡片將變得很難看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7世紀左右,人們發(fā)明了復式顯微鏡。 這種顯微鏡使用了不止一個鏡片,因此一個鏡片下的圖像可以接著被另一個鏡片放大。 從根本上來說,今天“顯微鏡”這個詞在過去指的就是復式顯微鏡。 復式顯微鏡里,緊貼著物體的鏡片叫做“物鏡”,緊貼著眼睛的就叫做“目鏡”。對于眼睛近視或的經常戴眼鏡的觀察者來說,通過調節(jié)中間像的位置進行補償,不戴眼鏡也可以觀察到清晰的像。
亮度的調節(jié)用集光器的孔徑光闡調節(jié)像的亮度是顯微鏡
亮度的調節(jié) 用集光器的孔徑光闡調節(jié)像的亮度是顯微鏡初學者常犯的錯誤之一,關閉孔徑光闌當然會減少通過的光量,但是它相應地改變了照明的光錐孔徑,并引起分辨力的損失和標本上衍射現(xiàn)象的增大,因而會嚴重地影響像的質量。 改變像亮度的方法是通過可變電阻調節(jié)燈變壓器上的電壓。當這種調節(jié)不能使用時或為了一定的目的燈的電壓必須保持不變時(如在顯微分光光度計和彩色顯微照相中),像的亮度的終變化應該使用濾光片來調節(jié)。 有經驗的觀察者在染色標本中一般傾向于使用較低的亮度,當然,過低亮度的昏暗像相應地會降低像的清晰度(而不是分辨力),一定的細微結構就可能不太清晰。在用單目鏡筒觀察時,太低亮度的像將會促使觀察者疲勞并引起。但是,較暗的像對于觀察末染色的標本是有利的,這種未染色標本的反差主要取決于邊界上的衍射,這時集光器的孔徑光闌應該處于比染色標本關閉更小的位置上。顯微鏡有兩種形式,一種就是單塊的凸透鏡,又被稱為放大鏡或單式顯微鏡。正如在光源中所討論的,常用的低壓鎢燈在光譜的發(fā)射分布中大部分處于較長的波長范圍,這些波長較長的紅光睛來說是可見的,但是對于像的形成卻是沒有多大用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