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為什么身邊說話晚的孩子越來越多?
家長需要注意一下幾個有可能造成孩子說話晚的因素:
能量不足
寶寶在出生后需要兩種營養(yǎng),一種是身體發(fā)育的食品營養(yǎng),第二種是促進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的感覺刺激。語言環(huán)境不良有的父母習慣把孩子聽不懂的話掛嘴邊,一直聽不懂,久而久之,孩子習慣聽,就不愿意再開口了。這兩種營養(yǎng),缺少任意一種都會造成孩子能量不足,從而引起能力發(fā)育的滯后。從寶寶語言發(fā)展來說,能量不足的寶寶會無力關注外界的感覺信息,所以即使周圍的人不斷跟寶寶說話,寶寶接收到的有效信息也是非常低的,從而降低孩子對于語言的反應。另一方面,能量不足也會導致寶寶沒有意愿或是意愿作出反應,就不用提積極主動去回應了。
為什么身邊說話晚的孩子越來越多?
家長需要注意一下幾個有可能造成孩子說話晚的因素:
口腔觸覺體驗
不足
寶寶出生后3-5個月,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咬手指的行為,有時還會拿到東西就直接往嘴里送。進行語言啟蒙教育,孕婦應學會觀察胎兒的蠕動,以確定胎兒是否醒著的時候,才能打開安放在腹部的錄音機,而且,音量應該適當,決不能過大,因為胎兒怕噪音。有的寶寶甚至更大一些還會持續(xù)這種咬手指、咬物品的行為。很多家長不明白這是寶寶自身發(fā)育的一種本能現(xiàn)象,是孩子缺乏合理的口腔刺激或者關愛的表現(xiàn)。在需要足夠的口腔觸覺體驗時沒有給予足夠的刺激,寶寶在未來成長過程中就會容易出現(xiàn)流口水、說話晚、咬字不清和偏食的現(xiàn)象。
對于那些講得不多,表達簡單的孩子,該怎么辦呢?
這個時候家長需要擴充句子的長度,比如孩子說:蘋果,那媽媽就應該說“吃蘋果”“寶寶吃蘋果”“寶寶愛吃蘋果”“寶寶愛吃大蘋果”“寶寶愛吃媽媽買的大蘋果”,不斷地增加句子的長度。
還有就是,我們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有互動性的語言,比如我們在描述小熊在guo橋,那媽媽就可以說“小熊在干嗎?”孩子可能會說“小熊在guo橋”,然后媽媽緊接著問“誰在guo橋?”“橋上有什么?”通過這樣的互動問答,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發(fā)育。一般情況下,每個孩子說話早晚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開始說單詞八個月,不到一歲就可以說簡單的句子。
對于孩子來說,玩具是適合的伙伴,家長要充分利用玩具來促進孩子的語言發(fā)育,在玩中不斷地去描述,讓孩子不斷地理解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