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產品零件圖樣的工藝性審查
產品零件設計圖樣下發(fā)前,首要先要進行產品零件圖樣的工藝性審查。所謂零件結構工藝性審查是指:所設計的零件在能滿足使用(質量)要求的前提下,制造的可行性和經濟性。如果公司設備(含外協(xié)供應商)能力不能進行加工,或者加工不經濟,應向設計者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當然前提條件是滿足使用(質量)要求。產品設計質量并不是精度越高越好,應該是“適用”就好,現在公司部分設計人員,由于工作經驗不足,設計的產品工藝性考慮不足,總是將設計精度無限提高,如在哈車電機設計時,前曲路環(huán)與軸承內蓋部分配合尺寸是0.8mm間隙配合,但產品零件圖樣的尺寸公差卻為六級精度(0.03),大大增加了加工成本和檢查成本。檢查員是按設計圖樣工藝(檢驗)文件標準進行檢查,是“符合性”檢查。如不符合就必須提出。當然在新產品試制期間,設計人員、工藝人員允許現場更改產品圖樣或工藝文件,但檢查人員需要記錄并督促技術人員正式更改技術文件。
工序設計內容
工序設計包括工序基準的選擇、工序尺寸的確定、加工余量的確定、機床設備的選擇、工藝裝備的選擇、切削用量的選擇和工時定額的確定。此方面知識較深,內容又多,短時間內不可能全部掌握,因此選擇 只能講述幾個知識點:
1、粗基準的選擇原則:
a)選擇的粗基準應便于定位、裝夾和加工;
b)應選擇不加工面為粗基準
c)為保證重要表面的加工余量小且均勻,應選擇該表面為粗基準
d)粗基準應平整無飛邊毛刺,以便定位可靠。
e)粗基準一般只用一次。
零件表面加工方法(設備)的選擇
所選加工方法應考慮每種加工方法的“經濟加工精度等級”。各加工方法有其加工特點,在制定工藝過程時須考慮各加工設備“經濟加工精度”。。各型設備具體“經濟加工精度等級”在后面有時間再介紹。
切削用量選擇
進給量、切削速度、和切削深度合稱切削用量三要素。在保證加工質量,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效前提下,要盡量使三者之積變大。
粗加工時,一般是先按刀具壽命確定切削用量,先盡量選擇切削深度、再選擇進給量,后考慮切削速度。精加工時則主要依據產品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確定切削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