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滴灌用水溶肥有哪些生產工藝 滴溶肥是節(jié)水灌溉系統中水肥一體灌溉過程所使用的肥料,這類肥料易溶于水,幾乎不產生沉淀,可通過滴灌系統有效灌溉。那么滴溶肥是怎樣生產的呢,常見的生產工藝有哪些?
下面講解一下。滴灌滴頭 滴灌用水溶性肥料生產過程主要分為物理混配型和化學合成型兩種。 1、物理混配。 滴溶肥生產技術相對簡單。從7月17日挖掘沖洗根系看,兩種方式下棉花根分布范圍不同,地埋式滴灌棉花根系發(fā)育窄、深,主要根系分布在10-50CM,須根少,細長。通過物理混配工藝生產的產品,由于各原料的純度已經確定,導致滴溶性肥料中很少甚至沒有雜質或者不溶物。 若滴的硬度較大,鈣、鎂雜質含量較多,在一定酸度條件下也會產生鈣、鎂沉淀。 此外,由于物理混配型滴溶性肥料采用的原料在形狀、粒度、色澤參差不齊,因此要嚴格控制產品外觀。 2、化學合成。 該生產工藝技術復雜,要實現全化學反應,必須在生產系統的液相中進行。 化學合成型滴溶性肥料難點在于合成反應過程,兩相、三相甚至更多相的循環(huán)溶液在低溫冷卻結晶過程中會出現共結晶現象,易形成較為復雜的復鹽,導致滴溶肥產品中氮、磷、鉀養(yǎng)分出現波動。
劣質滴灌帶的危害
劣質滴灌帶在使用中,經常出現呲水、流量不均勻、裂帶、爆管等現象,無法保證農田的正常灌溉,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農民的增收,危害主要表現及結果為“一費工,兩不勻,三降低”:
一費工:拉伸強度不夠,播種鋪設過程中滴灌帶斷裂,影響播種速度,增加鋪設安裝費用。
兩不勻:不均勻,施肥不均勻;劣質滴灌帶在應用過程中,產生老化或爆管,有的地方滴灌變淹灌,有的地方迷宮吸死或堵塞不出水,靠近支管的地方過量灌溉,兩個支管中間的地方不夠,田間莊稼一片高、一片低,造成水肥浪費,平均畝用水量增加20-30立方米,長勢不勻又會對對機械打頂、機械采收等造成影響,成本增加。三降低:產量低,以棉花為例,因水肥不勻一般每畝減產在20kg籽棉以上;運行壓力低,劣質滴灌帶往往承壓能力差,容管漏水,流道結構不優(yōu),滴頭流量大,采用原有輪灌方案將造成低壓運行,而低壓運行直接后果就是整個系統的均勻性大幅降低,不能充分發(fā)揮滴灌均勻的優(yōu)點;水泵運行效率低,低壓運行還會造成水泵不在區(qū)運行,同時,容易燒毀電機,增加維修費用。日前,提出實施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等一系列舉措,要求各級門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切實履行政治責任,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工作。
俗話說“便宜無好貨”,希望廣大職工能增強判別能力,同時認識到劣質滴灌帶對農業(yè)種植的損害,不要“貪小便宜吃大虧”,讓我們擦亮眼睛,使產品沒有藏身之地,維護好自身利益。
滴灌是溫室大棚蔬菜的技術,它具有節(jié)水、增產、降溫、省工、等優(yōu)點。
一、簡易滴灌制作:在棚首建容量為3立方米-5立方米、高度1米-3米的蓄水池,在水池出水管口安裝閘閥和水表,用38毫米塑料管作棚內毛管道,與水池出水管相接。支管與毛管的布置形式有兩種:
1.沿棚長布設毛管。在棚口用25毫米塑料管做支管與毛管垂直連接,并在支管上安裝閘閥;在棚內與毛管平行、與支管垂直,每1米間距安裝1條管徑為15-20毫米、長度與棚長等同的塑料管,管壁上扎有孔距為35厘米、孔徑為1.0-1.3毫米的塑料細管做毛管,組成簡易滴灌網系,在毛管上用地膜覆蓋,膜際種植蔬菜。栽時要選用5片葉以上的苗,于陰天或下午4點以后帶土坨栽,上不埋心,下不露根,新莖弓背一律向外(畦栽的邊行弓背向里)。這種布置的優(yōu)點是便于操作,利于管理。
2.沿棚跨布設毛管。用若干根長度是棚跨4倍的多孔塑料毛管,首端與棚側的支管相連,平行棚跨彎曲布置4道,管上用地膜覆蓋,膜際種植蔬菜。這種布置的優(yōu)點是棚內蔬菜有充足的日照,有利于生長發(fā)育。
膜下滴灌技術是把滴灌技術與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結合起來,通過可控管道系統供水,把水與肥料融合后,一滴一滴地均勻、定時、定量輸送,浸潤作物根系發(fā)育區(qū)域,始終保持根系土壤疏松和含水狀態(tài)。減少作物間蒸發(fā),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一、灌溉制度
地埋式滴灌,共計用水17548萬立方。滴水9次。精密滴灌共計用水17784萬立方。滴水8次。同時,還需要有與之配套的水泵房,輸排水系統,保證植物的水分供應和過多水分的排出。在滴灌時,根據新疆棉花各生育階段需水規(guī)律,制訂了灌溉制度。對滴灌計劃、滴灌周期、灌溉區(qū)、灌溉定額、值班制度等有實用價值,對棉花生產有指導作用,滿足棉花對水分的需要。按照棉花生育期的原則進行,前期少、中期豐、后期補。次滴灌在6月下旬(蕾期),蕾期定額12立方/畝。七月份花鈴期滴灌3-4次,畝定額22立方,八月份鈴期每10天滴一次,畝定額15立方,九月份上旬滴后一次,畝定額10立方。整個生育期200-250立方。
為充分發(fā)揮膜下滴灌節(jié)水增產作用,膜下時,需要因時、因地、因苗制宜。地埋式滴灌在盛測水儀測量下,地面0-10CM土壤含水量變化小,表層基本干燥,防止了水分散失,使棉花下部長期保持干燥,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和鈴霉爛。地表滴灌在盛測水儀測量下,地面0-10CM水分散失快。采用滴灌時,方式與傳統的人工有所不同,一般采用少量多次的辦法。地埋式滴灌量集中在30-60CM,而地表滴灌量集中在10-40CM。從7月17日挖掘沖洗根系看,兩種方式下棉花根分布范圍不同,地埋式滴灌棉花根系發(fā)育窄、深,主要根系分布在10-50 CM,須根少,細長。而地表滴灌根系發(fā)育寬、淺,主要根系分布在10-30 CM,須根多,短粗。因棉花生長所需水量是分多層次向土壤中補充的,根系發(fā)育就不一樣。應根據不同類型土壤,在每次的滴量上不宜過大,水量過大易造成土壤耕層板結,土壤的透氣性變差,使土壤水、肥、氣、熱狀況不協調,造成棉花爛根,對棉花根系的生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