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視頻展播,請點擊播放
視頻作者:江蘇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琺瑯彩繪采用的畫琺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qū)。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內(nèi)填琺瑯工藝為基礎,發(fā)展成畫琺瑯的重鎮(zhèn),初期制作以為主題的器物,后來逐漸制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隨著東西貿(mào)易交往的頻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臺灣以后,禁海開放,西洋制品開始涌入,西洋琺瑯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并就地設廠研制,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瑯。
從傳世品看,雍正時期的琺瑯彩瓷器除了少數(shù)如康熙朝琺瑯彩瓷器那樣以色地裝飾外,大多是在潔白如雪的釉面上直接彩繪。器物造型有瓶、碗、盤、碟、盅等,均雋秀典雅,胎體輕薄,有的達到半脫胎的程度。這些白瓷胎除了極個別為清宮收藏的明代永樂白瓷外,絕大多數(shù)是由當時景德鎮(zhèn)御窯廠提供。其中雍正七年一次就提供四百六十件,是歷次當中的一批,這就是檔案記載的"雍正七年二月十九日,怡親王交有釉水瓷器四百六十件,系年希堯燒造。

乾隆時琺瑯彩瓷器所用白瓷胎仍由景德鎮(zhèn)御窯廠提供。如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元年五月初二,太監(jiān)毛團傳旨:著海望寄信與員外郎唐英,另將燒造琺瑯之白磁器燒造些來。欽此"。乾隆時期琺瑯彩瓷器的彩繪和烘燒,大量的是在北京宮廷造辦處的琺瑯作內(nèi)完成。但也有例外,如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太監(jiān)高玉交磁器一百七十四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