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非線性電阻片及其引線的對地絕緣電阻,用1000V兆歐表測量引線與外殼之間的絕緣電阻,其值不應小于10MΩ。
互聯(lián)箱閘刀(或連接片)接觸電阻和連接位置的檢查
連接位置應正確無誤。
電纜線路直流電阻、正序阻抗、零序阻抗測量、電容測量作為新建線路投入運行前和運行中的線路連接方式變動后,有關計算(如系統(tǒng)短路電流、繼電保護整定值等)的實際依據(jù)。
8.2試驗周期
交接試驗。
8.3試驗方法
與架空線路參數(shù)相同。因為電纜的正序電容和零序電容相同,故通常只用導體與金屬屏蔽間的電容表示。
電纜線路參數(shù)測量更多見:電纜線路參數(shù)試驗 專題
9. 紅外及接地電流檢測
用紅外熱像儀測量,對電纜終端接頭和非直埋式中間頭進行測量,分兩種類項缺陷:
電流致熱型缺陷:電纜終端接頭的金屬導體
電壓致熱型缺陷:終端接頭應力錐的中后部位;非直埋式中間頭
電流致熱型缺陷判據(jù):
一般缺陷:電纜終端接頭的金屬導體相對溫差小于15K;
嚴重缺陷:電纜終端接頭的金屬導體熱點溫度大于80℃;或相對 不平衡率>80%;
危急缺陷:電纜終端接頭的金屬導體熱點溫度大于110℃;或相對 不平衡率>95%
電壓致熱型缺陷判據(jù)如下:均為嚴重缺陷,上報設備部和試研院
式中:
R'——單位長度電纜導體在θ℃溫度下的直流電阻;
A——導體截面積,如導體右n根相同直徑d的導線扭合而成,A=nπd2/4;
ρ20——導體在溫度為20℃時的電阻率,對于標準軟銅 ρ20=0.017241Ω?mm2/m:對于標準硬鋁:ρ20=0.02864Ω?mm2/m;
α——導體電阻的溫度系數(shù)(1/℃);對于標準軟銅:=0.00393℃-1;對于標準硬鋁:=0.00403℃-1;
k1——單根導線加工過程引起金屬電阻率的增加所引入的系數(shù)。一般為1.02-1.07(線徑越小,系數(shù)越大);具體可見《電線電纜手冊》表3-2-2;
k2——用多根導線絞合而成的線芯,使單根導線長度增加所引入的系數(shù)。對于實心線芯,=1;對于固定敷設電纜緊壓多根導線絞合線芯結構,=1.02(200mm2以下)~1.03(240mm2以上)
k3——緊壓線芯因緊壓過程使導線發(fā)硬、電阻率增加所引入的系數(shù)(約1.01);
k4——因成纜絞合增長線芯長度所引入系數(shù),對于多芯電纜及單芯分割導線結構,(約1.01);]
k5——因考慮導線允許公差所引入系數(shù),對于緊壓結構,約1.01;對于非緊壓型, k5=[d/(d-e)]2(d為導體直徑,e為公差)。
20℃導體直流電阻詳見下表(點擊放大):
以上摘錄于《10(6)kV~500kV電纜技術標準》(Q∕GDW 371-2009 )。
2.2 導體的交流電阻
在交流電壓下,線芯電阻將由于集膚效應、鄰近效應而增大,這種情況下的電阻稱為有效電阻或交流電阻。
電纜線芯的有效電阻,國內(nèi)一般均采用IEC-287推薦的公式 :
R=R′(1 YS YP)
R——蕞高工作溫度下交流有效電阻,Ω/m;
R′——蕞高工作溫度下直流電阻,Ω/m;
YS——集膚效應系數(shù),YS=XS4/(192 0.8XS4),
XS4=(8πf/R′×10-7kS)2;
YP——鄰近效應系數(shù),YP=XP4/(192 0.8XP4)(Dc/S)2{0.312(Dc/S)2 1.18/[XP4/(192 0.8XP4) 0.27]},XP4=(8πf/R′×10-7kP)2。
XS4——集膚效應中頻率與導體結構影響作用;
XP4——鄰近效應中導體相互間產(chǎn)生的交變磁場影響作用;
f——頻率;
Dc——線芯直徑,m;
S——線芯中心軸間距離,m;
ks——線芯結構常數(shù),分割導體ks=0.435,其他導體ks=1.0;
(3) 在場地條件、地質(zhì)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采用1:1系數(shù)放坡開挖;也可根據(jù)排管埋深及地質(zhì)條件作相應調(diào)整,但必須保證放坡開挖時基坑側部土體的穩(wěn)定及施工的安全。
(4)基坑開挖不應對電纜溝埋深下的地基產(chǎn)生擾動。
(5) 若因為客觀條件限制無法放坡開挖時,應在基坑開挖前及過程中根據(jù)相關規(guī)程、規(guī)范要求,設置基坑的圍護或支護措施。一般情況下,開挖深度小于3m的溝槽可采用橫列板支護;開挖深度不小于3m且不大于5m的溝槽宜采用鋼板樁支護。
(6) 溝槽邊沿1.5m范圍內(nèi)嚴禁堆放土、設備或材料等,1.5m以外的堆載高度不應大于1m。
設計要點
(1)根據(jù)基坑深度、地質(zhì)情況和周圍環(huán)境說明應采取適當?shù)拈_挖方式。
(2)有地下水時應說明采取必要的處理措施。
施工要點
(1)復纜溝(電纜隧道)中心線走向、折向控制點位置及寬度的控制線。
(2)基坑開挖采用機械開挖人工修槽的方法。機械挖土應嚴格控制標高,防止超挖或擾動地基,分層分段開挖,設有支撐的基坑須按施工設計要求及時加撐;槽底設計標高以上200~300mm應用人工修整。
(3)超深開挖部分應采取換填級配良好的砂礫石或鋪石灌漿等適當?shù)奶幚泶胧?,保證地基承載力及穩(wěn)定性。
(4)若無法放坡開挖,需采用鋼板樁支護時,鋼板樁的施工方法及布樁型式應滿足相關規(guī)程、規(guī)范及技術標準的要求,坑底以下入土深度一般與溝槽深度之比不小于0.35。
(5)必要時,應進行深基坑的支護,確定支護樁的深度及橫向支撐的大小及間距,一般支撐的水平間距不大于2.0m。
(6)基坑開挖完成后,應進行釬探驗槽,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下步施工。
(7)開挖過程中應做好溝槽內(nèi)的排水工作,局部較深處可以考慮采取井點降水。地下水應降至基坑底部1.0-1.5m。
(8)橫向支撐應做好伸縮調(diào)節(jié)措施,圍檁與鋼板樁應固定可靠。
(9)基坑四周用鋼管、安全網(wǎng)圍護,設安全警示桿,夜間設燈,并安排專人看護。
(10)雨期施工時,應盡量縮短開槽長度,逐段、逐層分期完成,并采用措施防止雨水流入基坑。
(11)冬期施工時,基坑挖至基底時要及時覆蓋,以防基底受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