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對于同類器物器形的鑒定,即使同一類型的銅器,由于出現(xiàn)時間不同,形體也有很大變化,這也是斷定器物年代和真?zhèn)蔚闹匾罁?jù),銅器作偽方法有以下幾種:①全器均系偽器②器真銘文偽③器真紋飾偽④器真銘文、紋飾皆偽⑤銘文真器偽⑥器身有真有偽⑦一件器物由兩件或 3件真器部分殘片拼湊而成⑧器身真,但附件(蓋、提梁等)偽等。說起銅鼎我們要追溯到商周時期,青銅鼎又叫青銅器鼎,是銅鼎家族的一部分,其中工藝銅鼎在銅鼎價格排行榜中名列前茅。這些需要我們從器物類別特征、年代、時代風格等不同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鐵柱大銅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jù)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fā)掘的商代大銅鼎,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fā)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是河南安陽陰虛出土的。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xiàn)存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nèi)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有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禮品銅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物品。經(jīng)研究考證,鼎腹內(nèi)壁銘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
幾千年前的青銅鼎鑄造技術,記錄著當時社會信息,對我們中華民族上千年的歷史文化,留下的這些青銅鼎是真實可信的古代文字,是我們了解古代文化歷史發(fā)展過程的途徑。
銅是人類使用早的金屬之一,銅的使用對早期人類文明的進步影響深遠,鑄銅鼎的工藝歷史悠久,失蠟法鑄造工藝成熟,制作的雕塑為空心,能有效的控制重量,尤其制作頭重腳輕而且中心偏離支撐點嚴重的作品時,可以通過上面做得盡量薄,下面做得很厚以調(diào)節(jié)位置,能更牢固,還可根據(jù)作品創(chuàng)意表面貼金,鎏金,彩繪,仿古的效果,使得雕塑作品更加豐富和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