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了壯族人民的歷史傳說反映了壯族人民的歷史傳說。如竹節(jié)紋,《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說:“有竹王者,興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濱,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yǎng)有才武,遂雄夷狄(《水經(jīng)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為姓?!便~鼓面上刻有竹節(jié)紋,是很自然的事。在古代僚人和近代仫佬族中,還保存竹王的傳說和崇拜。反映壯族先民的生活和環(huán)境《舊唐書·地理志》說:邕州……宣化,州所治……水在縣北,本胖柯河,俗呼郁狀江,即駱越水也。亦名溫水,古駱越地也?!卑礈厮茨媳P江。南盤江與紅水河相接,因此,溫水就是胖柯河,唐代叫駱越水(溫水,古稱廣西武鳴河-南寧市邕江-貴港市郁江段,漢譯音“溫”字在壯侗語中意為“天空”“蒼天”“老天爺”“天子”,故,溫水亦可理解為“蒼天之河”“天子之河”)。劃船紋跟濮族住于水有關(guān)。花山巖畫中也多處畫有之,其他如水波紋,亦跟濮水有聯(lián)系。此外.鼓面中的立體騎馬紋,古代壯族人也有騎馬之習(xí)慣。明稱廣西為陸梁之地,宜于騎馬,產(chǎn)馬也多。作為銅鼓花紋以反叫反映壯族人民戰(zhàn)斗的驍勇。"(1)


當(dāng)銅鼓的社會文化功能向象征財富和的方向演變之后,人們除了對其追求數(shù)量之多外,還追求其形體的龐大。從漢始,北流型、靈山型、冷水沖型等粵桂系統(tǒng)銅鼓競相比大,正如《廣州記》所述:“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余?!饼嫶筱~鼓懸置于庭堂,有如中原地區(qū)象征皇權(quán)的銅鼎,是權(quán)重一方的民族首領(lǐng)的無上威嚴,令人望而生畏。


根據(jù)這些研究成果,得知古代鑄造銅鼓的方法有:
(一)、泥型合范法,其工序主要有如下幾道:
1、制模型 首先用木料做成一個鼓形木模 作為范芯骨架,然后敷以摻有谷殼的粗泥料作范芯的底層,再敷上摻有草灰、牛糞的細泥料作表層,使表面光滑并且有較好的透氣性和退讓性。后,捏塑四個實心耳安在耳的部位。
2、翻外范 先在泥模型鼓表面涂以牛油,防止粘連,然后分塊(面范一塊、身范二塊或面范一塊、身范四塊)敷以細泥料和摻加草盤、麻絲等的粗泥料,形成外范,在外范上按設(shè)計留好澆口,拆開外范后在范面刻印花紋?! ?
3、做芯范(內(nèi)模) 鼓芯范是由泥模型鼓減薄而成,其做法是在泥模型鼓周身嵌人一定數(shù)量的銅芯墊,然后按芯墊印痕厚度刮去一層泥料,并磨光即成。
4、合范 一種是鼓面向上的臺范;第二種是足沿向上的合范.合范后,用泥把各條范縫封嚴,并以繩索把整個范綁扎緊,經(jīng)低溫烘烤,使泥范中的水分蒸發(fā),干透硬化?! ?
5、澆注 先將鼓范烘烤預(yù)熱,達600C0左右,然后從鼓面中央或足沿的澆口杯內(nèi)注人臺金熔液,使之進人型腔。
6、拆范及整理 澆注之后,拆開外范,取出內(nèi)范.鋸鑿掉澆冒口,清除內(nèi)外壁上的泥料,修飾花紡及立體裝飾物,使銅鼓表面光滑,花紋清晰?! ?
7、定音 銅鼓作為樂器,對音響有一定要求,必須請專門鼓師進行調(diào)音,調(diào)音臺格后,則可以使用了?!?



廣場銅鼓價格多在歡樂和喜慶的場面中出現(xiàn),但過去在苗族和瑤族的活動中敲擊銅鼓卻是必不可少的儀式。生活在我國廣西北部山區(qū)的瑤族同胞至今在送葬之前還幾天幾夜連續(xù)不斷地敲擊銅鼓:銅鼓聲音宏亮、深沉,鼓聲可以把死人離開人間的不幸消息傳到很遠的村寨,以便他的親友趕來參加葬禮。敲擊銅鼓亦可召喚前來護祐死者的,使他平安到達另一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