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古建筑斗拱
古建筑的主受力構件大體可分為:柱、梁、桁、檁、椽。傳力方向為:屋面→椽→檁→桁→梁→柱;途徑明確,受力簡單。而古建中的梁均為簡支梁,這對建筑物的抗震是很不利的,所以斗拱這一構件就誕生了;但在鋼筋混凝土結構框架中梁與柱均為剛結,梁承擔抗震作用,從而架空了斗拱這一構件;而現(xiàn)在屋面工程大部分采用現(xiàn)澆整體式,所以檁、椽等構件也成為非必須構件,可以取消。這樣會對外立面產生影響,所以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成為整個工程中關鍵的節(jié)點。
隨著現(xiàn)代建筑業(yè)的飛速發(fā)展,特別是鋼筋混凝土的出現(xiàn)使得古代建筑中的一些精妙的結構也開始慢慢地退出它所在的歷史舞臺,開始被人們所淡忘,但這些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古代建筑結構形式卻需要我們對其有所了解,有助于我們后人傳承中華民族的智慧,同時領會其中蘊涵的哲學意韻,以便發(fā)揚這種從斗拱中體現(xiàn)出來的默默奉獻的精神。
建筑文化是我國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現(xiàn)在留存下來的完整古建筑越來越少了,但人們仍會盡力去保護甚至重建這些古建筑,這也是為什么仿古建筑會越來越多。在我們國家的建筑文化中,有一種叫做“斗拱”的結構建筑被頻繁提及,就連世博會中的中國館也是以此為靈感打造。
在解釋“斗拱”之前,不得不先提到“榫卯”的概念。榫卯,顧名思義,由“榫”和“卯”兩個構件組成,是我國傳統(tǒng)的木結構連接方式,凸出為“榫”、凹進為“卯”,采用凹凸結合的方式,不需要一顆釘子,也可以形成相當穩(wěn)固的結構體系,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大家在欣賞古建筑的美感時,一定會驚嘆于古建斗拱的復雜,仿古斗拱是古建筑的重要構建,無論是磚石建筑,還是木構建筑,我們都能看到斗拱的影子。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鋪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斗科,通稱為斗拱。斗是斗形木墊塊,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別起傳遞梁的荷載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時,它同梁、枋結合為一體,除上述功能外,還成為保持木構架整體性的結構層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結構作用退化,成了在柱網(wǎng)和屋頂構架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