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在中國古代官式建筑中斗拱作為建筑的等級符號,斗拱的建造中規(guī)中矩,自由度相對較小。到了民間斗拱的裝飾效果成為主人的經濟實力、工匠的奇能技巧的集中體現。斗拱的形式多樣,繁復異常,呈現出中國古建筑的浪漫主義。斗拱的建造過程中,工匠在藝術效果上發(fā)揮想像,使建筑整體充滿浪漫的藝術氣息。同時建造斗拱的過程,也是工匠們施展個人才華的舞臺,甚至是比拼、炫技。
所以,只要你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美總是能在你眼前出現的,有時會猝不及防,驚艷到你的。如今,許多仿古建筑正在興起,精致的斗拱結構雖然比不上古代建筑那么有神韻,但依然給人一種藝術之美。
斗拱源自高大宮殿屋頂出檐深遠的要求,早期的宮殿建筑往往采用斜撐的木柱來支撐寬大的屋檐,斜撐分別設于屋檐的前后方,而為了避免落地的斜撐受雨水侵蝕,其下支點便離開了地面,稱為短斜撐,并隨著審美需求逐漸被彎曲的木料替代,形成了今天斗拱的橫向重要構件——翹,同時,為了增強柱頂部位支撐屋檐的強度,柱頂之上又增加了斗形木塊,木塊上方沿著屋檐方向疊加長方形的墊木,這些長方形的墊木因審美需要逐漸變成弓形,形成了今天斗拱縱向的重要構件——拱。
斗拱這種良好豎向承載能力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盡管紫禁城古建筑屋頂重量很大,但是這個重量由多個斗拱承擔,每個斗拱實際上承擔的屋頂重量較小,這相當于對屋頂重量進行了分解;另一方面,盡管斗拱由大量的小截面尺寸木構件組成,但它們數量眾多,且每個構件均可分擔屋頂重量,這樣一來,傳到斗拱上的屋頂重量進行了第二次分解,此時傳到斗拱構件單體上的作用力已經很小了,因而斗拱構件單體不會產生破壞。
可以認為,紫禁城古建筑斗拱的運用體現了我國古建筑的力與美,是我國古代工匠汗水與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