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自閉癥(autism),又稱孤獨癥,是一類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精神性疾病。這種疾病在1946年由美國醫(yī)生Leo Kanner首先系統闡述,表現為社交溝通障礙、無法正常與人交流、語言發(fā)育遲緩或障礙并帶有重復刻板行為[1]。一部分自閉癥患者具備超乎常人的能力,例如機械記憶、數學、繪畫、音樂等。在諸多影視作品如《雨人》中,呆板但有超常數學天才的哥哥就是一個經典的自閉癥病人形象。
剝橘子時視覺使我們知道它是黃色的(成熟時)、圓形的,觸覺使我們知道它有粗糙的外皮和多汁的果肉,嗅覺告訴我們有芬芳的氣息,味覺告知我們它是酸酸甜甜的,以手掂它的重量時,運動覺告訴我們它重重的。綜合了這些個客觀的感覺,才能形成對橘子整體的主觀知覺,孩子透過這樣的認知,知道橘子是圓的,可以當球玩,它重重的可以使人感到疼痛,也知道它多汁可口,可以解渴。
我們也知道ADHD不是單獨出現,往往合并像是讀寫困難、發(fā)展性協調困難、甚至自閉癥。這暗示了腦部多區(qū)域或是單區(qū)域功能不良會影響多區(qū)域整合聯結。有一些獨立研究,支持這些診斷,其實都是由于小腦機能所造成的。 我們知道,目前多動癥患兒越來越多了,那多動癥的患病率到底是多少?隨著國際上有關多動癥診斷標準的逐漸統一,現在國內外學者報道的多動癥患病率已比較接近,如美國3.4-4.7%、德國3.9%-9.0%、日本4%、澳大利亞7.5%-11%、新西蘭3.0%、巴西5.8%。
不良生活方式、社會及職業(yè)壓力和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引發(fā)的“亞健康狀態(tài)”已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點。“亞健康狀態(tài)”是指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診斷,卻過早表現出疲勞增加,活力、反應能力降低,適應能力減退;軀體癥狀主要表現為疲勞、睡眠障礙、疼痛、腹瀉等;心理癥狀主要為強迫、敵對、焦慮和抑郁。這些亞健康身心癥狀都能通過音樂療法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