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蘇州東山望湖樓農家樂,成立于2005年,坐落于蘇州東山尚錦小長灣,比鄰太湖,與太湖三山島隔湖相望,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環(huán)境得天獨厚,是一家集吃住游、休閑娛樂、農家風情于一體的理想休閑旅游度假場所。
“農家樂”發(fā)展要以“樂”為魂?!稗r家樂”以什么取樂?城里人戲言:換個地方打牌。其實,“樂”也要利用“三農”做文章,設計參與性強的項目,簡單的農事、農活,如采摘、推磨、苗木盤扎等。有的“農家樂”點連相關的管理制度和注意事項也沒有,甚至有還游客被狗咬傷、貓抓傷。以樂為魂就是要發(fā)揚光大“農家”的文化內涵,深入挖掘,突出特色,做出項目,如農民喜聞樂見的花燈、皮影戲、山歌、龍獅、地花鼓、踩高蹺、講故事等,使“農家樂”旅游充滿魅力,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吳郡太湖產名食,以太湖銀魚、白魚、白蝦三味湖鮮之形冠名,故曰:太湖三白,此說約定俗成、年代久遠、繪聲繪色。
“三白”當中會有“一銀”?漢語里頭,銀和白,常常是一回事,比如銀發(fā)和白發(fā)。銀色和白色基本上屬于同種色系,太湖三白當中一定是要有叫“銀”的魚存在,一般人看到的那個叫“銀魚”的魚,論起顏色來,要比那個叫“白魚”更白。太湖水系呈由西向東泄瀉之勢,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立方米,蓄水量為44億立方米。可是,這卻是一個誤會:銀魚被i捕撈出水面時,它原來的銀色會立即變成白色。
太湖一白 太湖銀魚,長二寸余,體長略圓,形如玉簪,似無骨無腸,細嫩透明,色澤似銀,故稱銀魚。春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宋代詩人“春后銀魚霜下鱸”的名句,把銀魚與鱸魚并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就被列為“貢品”。銀魚原為海魚,后定居在太湖繁衍,是太湖名貴特產。銀魚肉質細嫩,營養(yǎng)豐富,無鱗、無刺、無腥味,可烹制各種佳肴,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銀魚又是江蘇傳統(tǒng)外貿產品,太湖牌冷凍銀魚在國際上久負盛名?,F已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禁止盲目圍墾,并整修河道,增加排洪能力,提高引灌效益。日本人常把銀魚與鯡魚籽、海膽醬一起,配上調味品,制成珍貴菜肴。將銀魚曬成干,色、香、味、形,經久不變。烹制前,用水浸一下,柔若無骨,制成各類應時名菜,不比鮮銀魚遜色。八十年代太湖銀魚南移滇池,西湖,成為當地的名特產。 編輯本段太湖二白 太湖白魚:亦稱“鰷”“頭尾俱向上”而得名,體狹長側扁,細骨細鱗,銀光閃爍,是食肉性經濟魚類之一。目前尚未養(yǎng)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撈。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鰣魚,是太湖名貴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