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片育苗繁殖黃花菜采收完畢后,將根株挖出,再按芽片一株一株分開,除去短縮莖周圍的毛葉,已枯死的葉,然后留葉長3~5cm,剪去上端;再用刀把根莖從上向下先縱切成兩片,再依根莖的粗度決定每片是否需要再分。如果根莖粗壯,可再繼續(xù)縱切成若干條。這樣每株一般可分切成2~6株,多者可達(dá)10株。須注意,在分切時每個苗片都需上帶“苗莖”,下帶須根。分切后用50%多菌靈1200倍液浸種消毒1~2h,撈出攤曬后用細(xì)土或草木灰混合黃土拌種育苗。

[11] 扦插繁殖黃花菜采收完畢后,從花莛中、上部選苞片鮮綠,且苞片下生長點明顯的,在生長點的上下各留15cm左右剪下,將其略呈弧形平插到土中,使上、下兩端埋入土中,使苞片處有生長點的部分露出地面,稍覆細(xì)土保護;或?qū)⑵浒?0°的傾角斜插,深度以土能蓋嚴(yán)芽處為宜。當(dāng)天剪的插條當(dāng)天插完,以防插條失水,影響成活。插后當(dāng)天及次日必須澆透水,使插條與土壤密接。以后土壤水分應(yīng)保持在40%左右。約經(jīng)1周后即可長根生芽。

[12] 防治方法:常用等量式0.5%~0.6%的波爾多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8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防治,出現(xiàn)病害后7~10天噴1次,共噴2~3次。 [6] 葉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花薹。葉片初生淺黃色小斑點,擴大后呈橢圓形暗綠色病斑,后發(fā)展成梭形或紡錘形大斑,邊緣深褐色,中央由黃褐色變成灰白色,病斑四周有黃色暈圈;濕度大時,病斑背面有粉紅色霉層。干燥時易,病重時全葉發(fā)黃枯死?;ㄞ犯胁?,癥狀與葉部相似,有時多個病斑愈合成長達(dá)10多厘米的凹陷病區(qū),病斑上常有較厚的淡紅色霉?fàn)钗?,輕者影響花薹生長及花蕾形成,重者花薹折斷而枯死。
潮濕時產(chǎn)生紫黃色菌核,后變茶褐色至黑褐色,油菜籽大小。受害葉片因水分和養(yǎng)分輸送受阻而變黃枯死。菌絲從外部葉片擴展到內(nèi)部葉片,后使整株枯死。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借風(fēng)雨傳播;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高溫高濕度條件下易發(fā)病。 [13] 防治方法:采收后清園,減少越冬菌源。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500~800倍液或70%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