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jīng)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lǐng)1、袖外采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lǐng)、西式翻領(lǐng)、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yīng)用雖并不廣泛,但表示了當(dāng)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xiàn)代服裝組合,說明它已經(jīng)“國際化和現(xiàn)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dāng)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yīng),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開衩旗袍。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fēng)?!边@位以善于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現(xiàn)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jié)構(gòu)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xiàn)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征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jié)構(gòu)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tǒng)時裝,而并非正式的傳統(tǒng)民族服裝。他本人雖未親身經(jīng)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guān)于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jīng)成熟已經(jīng)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tài),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鐘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旗袍為楷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