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在我國一些寺院等傳統(tǒng)古建筑的屋檐下,仿古門樓門頭,總能看到這系掛著的鈴鐺,風吹鈴動,悅耳清脆。這種廟宇屋角的鈴鐺現(xiàn)今都叫做“風鈴”,亦稱驚鳥鈴、護花鈴。顧名思義,就是說當風吹過時風鈴叮當作響,用來驚嚇鳥類,保護廊內(nèi)的花花草草。
古代,風鈴還有一個名字是“鐵馬”,古稱“鐸”,起源于中國古代,也有人用它判斷風向。
“鈴鐸”也被稱為“手鐸”、“手鈴”、“寶鐸”、“風鐸”、“檐鐸”等,通常用“金、銅、鐵”等金屬制造。
鈴鐸除了時常和金剛杵并用之外,常見的場合,是在“瑜伽焰口施食”壇場使用它。
此外,一些堂塔的相輪和檐端,也懸有鈴鐸,木制仿古門樓,叫做風鈴、微風吹動,發(fā)出和鳴之韻。風吹寶樹、寶網(wǎng)、寶鈴聲,是西方演暢妙法的清和雅音之一。
歇山頂又會分為單檐歇山頂形制與重檐歇山頂形制,重檐歇山頂形制在規(guī)格上僅次于廡殿頂。在演變的過程中,仿古門樓木,歇山頂派生出四面歇山頂和卷棚歇山頂?shù)榷喾N變體形式,極大的豐富了古建屋頂類型的數(shù)量。
歇山頂
廡殿頂是別的屋頂建筑,在明清森嚴的制度下,廡殿頂只能被適用于皇家建筑和孔子建筑。廡殿頂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因此又稱“五脊頂“,廡殿頂?shù)乃拿娑际切泵嫫乱矔环Q為“四阿坡“。廡殿頂同樣分為單檐廡殿頂與重檐廡殿頂兩種形制,湖北仿古門樓,重檐廡殿頂為所有屋頂形制中高的規(guī)格。
“中國屋檐下——中國古代建筑明器展”于2018年4月26日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開展,本展覽由河南博物院、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和廣州市考古研究院主辦,由焦作市博物館協(xié)辦。
開展當天,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將向公眾免費開放,該展覽將展至2018年7月26日,共三個月。
展覽共展出來自河南博物院和廣州市考古研究院藏建筑明器共118件(套)。該展覽從建筑明器的種類、建筑明器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以及南北地區(qū)建筑的異同等方面切入,為觀眾展現(xiàn)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輝煌。
企業(yè): 東陽市千祥鎮(zhèn)鼎匠電子商務(wù)商行
手機: 13758957477
電話: 0579-82309523
地址: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千祥鎮(zhèn)云頭村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