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在古代常用于中指揮隊進退,也常用于宴會、樂舞中,是一種流行于廣西、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打擊樂器。銅鼓是中國古代悠久而燦爛文化的結晶,是中國少數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東方藝術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之珍藏。銅鼓在越南、老撾、緬甸和泰國甚至印度尼西亞諸島也有流傳。2016年1月10日,由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銅鼓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韋啟參兄弟倆設計制作的一面直徑4.2米、高2.6米、重達7噸的巨大銅鼓,是[1] 目前世界大銅鼓銅鼓形狀像圓鼓,有各式圖案,有的銅鼓上還有蟾蜍圖案(越人崇拜蛙)。銅鼓的直徑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至今中國出土的銅鼓有一千五百多個。在東南亞各地(老撾)也發(fā)現二百多個銅鼓,泰國民間收藏和出土的則有上千個。1、七絕·贈水族水書學者韋世方序:韋世方從事水族文化研究,參與水書《壽寅卷》、《金堂卷》、《日歷卷》等近十個卷本的翻譯、注音和修稿?!般~鼓”一詞早見于《后漢書·馬援傳》“馬援出征交趾,得駱越銅鼓,鑄為馬?!敝谱縻~鼓的以百越中的駱越為多,即是黎族與壯族。銅鼓,公元前7世紀開始出現,一種流行于廣西、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打擊樂器。銅鼓全部銅鑄,一般的銅鼓鼓面直徑約五十公分,高約三十公分(個別的較大)。鼓腔中空,無底。兩側有銅環(huán)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紋。 銅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紋,分為八個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廣西北流出土一面銅鼓,高67.5、面徑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現今世界大的銅鼓。全國各地收藏的銅鼓已達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間還有200余面。中國是世界上發(fā)現銅鼓數量多、鑄造和使用銅鼓時代早、歷史長的地區(qū)。它的特征是:鼓面鑄有立體蛙飾,并兩三只重疊一起,等距分為四組。在古代,少數民族統(tǒng)治者,曾以占有銅鼓的多少,作為代表自己統(tǒng)治大小的象征。后流傳到東南亞地區(qū),如仰光,作用巨大。一般用于祭祀、樂器、召集、婚慶、節(jié)日等等。當銅鼓的社會文化功能向象征財富和的方向演變之后,人們除了對其追求數量之多外,還追求其形體的龐大。從漢始,北流型、靈山型、冷水沖型等粵桂系統(tǒng)銅鼓競相比大,正如《廣州記》所述:“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余。另可提供給物品上色(密宗,黑色,景泰藍色),鍍銀,鎏金,鎦金,貼金等業(yè)務?!饼嫶筱~鼓懸置于庭堂,有如中原地區(qū)象征皇權的銅鼎,是權重一方的民族首領的無上威嚴,令人望而生畏。

銅鼓是一種民族文化的物質載體,因其具有的特殊文化內涵和社會功能,銅鼓文化曾在南方各少數民族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在歷史發(fā)展演進和文化生態(tài)改變的現實環(huán)境下,銅鼓文化也呈現 出日漸衰微的局面,其原有的歷史使命逐漸,生存空間不斷縮小,傳統(tǒng)的保護模式已不足以實現傳承發(fā)展的目的。因“蛙鳴即銅鼓(鼓)精”、“鼓聲宏者為上”,龜蛙能知天時,故視為神物。基于目前的發(fā)展現狀,應實施開發(fā)式保護策略,以期更好地保護銅鼓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