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防重于治的原則可有效減少鵝苗養(yǎng)殖場損失
在一個鵝苗孵化場甚至一個地區(qū),要想預防和控制鵝苗病,必須牢固“防重于治”的原則,認真采取一系列綜合性防治措施,并堅持貫徹下去,才能把疫病控制在萌芽狀態(tài),以降低或杜絕疾病的發(fā)生,減少經濟損失。
一、加強飼養(yǎng)管理,搞好衛(wèi)生消毒工作,增強鵝苗體抗病力。
二、根據鵝苗群的日齡,疫病流行情況,制定和執(zhí)行定期預防接種、防治和驅蟲的程序與計劃。
三、引種要了解供種場家的鵝苗群健康狀況和歷年的鵝苗病流行情況,如果從正面得不到真實情況,可以從側面了解其他用戶的反映。
四、經常了解周邊場家或地區(qū)疫病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防疫措施,警惕疫病的傳入。
五、采用“全進全出”制的飼養(yǎng)方式,切忌不同日齡的鵝苗混養(yǎng)。
六、自備裝飼料的用具或一次性使用飼料包裝袋,應普惕使用飼料廠提供的二次包裝袋飼料,因這些袋子在各種鵝苗場中串用,是傳播疾病的途徑之一。
七、定期滅鼠、殺蟲、殺蠅,妥善處理糞便及病死鵝苗的。
八、不同鵝苗舍的生產人員,嚴禁互相串舍。除特殊情況許可,嚴禁外來人員參觀鵝苗舍。
提高產蛋率的三項措施
一看膘補料 母鵝過肥,產蛋量低,有的甚至停產;母鵝過瘦,營養(yǎng)缺乏,產蛋量也低。對過肥鵝,應適當減少精料,必要時暫停喂給精料,圈養(yǎng)的母鵝適當增加運動或放牧;對瘦鵝增喂精料,增加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晚上還應增喂2次。
二看糞補料 鵝糞粗大、松軟呈條狀,表面有光澤,用腳輕撥能分幾段,說明營養(yǎng)適當,消化正常。若鵝糞細小、結實,顏色發(fā)黑,輕撥糞便,斷面呈粒狀,表明精料喂量過多,青料喂量少,消化吸收不正常,應減少精料喂量,增喂青飼料。鵝糞色淺不成形,一排出就散開,說明精飼料喂量不足,應補喂精飼料。
三看蛋補料 產蛋鵝攝入營養(yǎng)物資不足,會變薄,蛋小或發(fā)生畸變。發(fā)生這種情況,必須加喂豆餅、花生餅、魚粉等含蛋白質豐富的飼料,使日糧粗蛋白質含量提高到22﹪以上,每只鵝每天飼喂量增至280~320克,同時要添加礦物質飼料。
養(yǎng)鵝需要有育雛舍、成鵝舍,育雛前要對育雛舍進行徹底清掃、消毒,墻壁、天棚用20%的石灰乳或3%的火堿涂刷消毒,育雛舍完全封閉,用甲醛熏蒸消毒,次日打開門窗通風排氣。墊料要經消毒曬干,不得發(fā)霉。要準備好飼料、藥品、用具等。在進雛前的1-2天,應進行育雛舍加溫預熱,迎接進雛。
誤區(qū)二:不注意育雛舍溫濕度 育雛舍的溫度高低對雛鵝的生長發(fā)育至關重要。當育雛舍溫度低時,雛鵝扎堆,生長緩慢,極易壓死或誘發(fā)疾病。如果溫度高,影響雛鵝采食和生長,嚴重的會引起中暑而。潮濕對雛鵝的危害也很大,濕度過大,雛鵝容易受涼,導致感冒、下痢等。 要根據環(huán)境氣溫變化和雛鵝生長發(fā)育情況,一般育雛舍的溫度21日齡前應在25℃左右,以后保持在18℃-20℃為宜。一般濕度保持在60%-65%,應做到勤打掃,勤換墊料,適當撒一些生石灰、鋸末等吸濕,經常通風換氣,降低育雛舍內的濕度。
鵝苗生長所需要的光照應是如何分配的?
1、鵝苗育雛期的光照主要是刺激鵝苗的采食量,使鵝苗健康強壯。而光照對鵝苗的影響表現在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兩個方面。因鵝苗本身抗應激能力差,采食量小,再加 上育雛期用藥次數多,應激較大,如果此時光照時間過短,
鵝苗采食時間相應縮短,體重將會嚴重不足,故而弱小的鵝苗增多。 因此我們建議在育雛期前3天采用24小時光照,以后根據鵝苗體重和體質狀況,靈活掌握遞減光照時間的速度。正常情況下,每周減3小時,直到自然光照或育成期的固定光照。光照強度一般是:周用60瓦燈泡,距地面2米,以后視情況逐步減弱,避免引起啄癖。
2、育成期
因為鵝的生長方式也是一種放養(yǎng)方式,控制光照很不現實,所以整個育成期只能采用白天以自然光照了,晚上不需要照明補充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