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智能溫室大棚排濕技術
近年來,設施溫室大棚蔬菜在越冬茬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菜農們在生產管理過程中對蔬菜的晚疫病、灰霉病、葉霉病難以控制,從而,對大棚蔬菜生產造成嚴重危害。
日光溫室大棚容易使蔬菜發(fā)病的位置和蔬菜發(fā)病的原因,在溫室棚的兩山墻內側部位和棚內的前沿,因通風換氣不良,空氣對流不暢,致使植株及棚膜結露,進而造成棚內濕度過大,導致病害的嚴重發(fā)生。蘇制作了一個S形自然通風管,安裝在日光溫室棚內,距山墻1~2米的棚前沿的地下(與棚管架平行處埋下),按標準棚每棚安裝2個S形通風管,100米棚安裝4個S形通風管,70~80米安裝3個S形通風管。
之后,在每天早晨拉簾后,當棚內溫度上升2℃~3℃時,再根據當天天氣情況,將棚內的S形通風管口揭開進行短時間通風,換氣排濕。
通過S管排濕使棚內的濕度在1~2小時內由80%~100%降到60%~70%,而未使用S管的棚內濕度由80%~100%要降到60%~70%需4~5小時,二者相差3小時左右。
與此同時,安裝S形管的棚內蔬菜病害發(fā)病率一般在10%~30%,而未安裝S形管的棚發(fā)病率均在50%~70%。由于發(fā)病率下降,用藥次數和用藥量急劇下降,安裝S形管的棚用藥量較未安裝S形管的少用藥一半,節(jié)省勞力50%,費用降低500元左右,保證了產品質量達到無公害標準。
智能溫室育苗苗床管理
智能溫室育苗苗床管理
播種前澆透底墑水,撒種均勻,見露籽再撒些藥土,然后覆蓋遮陽網或稻草保濕促全苗,后蓋上薄膜悶幾天,直至秧苗“露芽”。播種后、出苗前,保持土壤濕潤。溫度控制在20一3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5一90%。出苗時出現“戴帽”苗,可先噴水,待種殼吸濕后,用毛刷輕輕將種殼刷掉。整個苗床期都適當控制澆水,土壤表土發(fā)白很干燥時,可-次性澆透水。平時盡量減少澆水次數,以免秧苗徒長。合理增施磷肥,提高秧苗的抗寒能力。注意通風換氣,防止苗床內空氣濕度過大和有害氣體危害蔬菜秧苗。在保證苗床溫度的情況下,盡量增加光照,使秧苗生長健壯。適時早分苗,防止分苗過晚造成傷根死苗。對老化苗,每平方米苗床噴施0.2%噴施寶或300一500倍磷酸二氫鉀,以刺激秧苗生長。
?日本智能溫室的甘藍采摘機器人
日本智能溫室的甘藍采摘機器人
日本國立農業(yè)研究中心的Murakami等人研制了甘藍采摘機器人。由極坐標機械手、4個手指的末端執(zhí)行器、履帶式行走裝置和CCD機器視覺系統(tǒng)組成,整個系統(tǒng)采用液壓驅動。系統(tǒng)利用人工神經網絡(NN算法)提取果實的二維圖像,采用模板匹配的方法識別合格的甘藍。農田試驗表明,采摘的成功率為43%,工作速度為55s/個。影響成功率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條件的不穩(wěn)定、超聲波測距傳感器的誤差、葉子的遮擋以及機械故障等。
英國智能溫室的蘑菇采摘機器人
英國智能溫室的蘑菇采摘機器人
英國Silsoe研究院研制了蘑菇采摘機器人,它可以自動測量蘑菇的位置、大小,并選擇性地采摘和修剪。它的機械手包括2個氣動移動關節(jié)和I個步進電機驅動的旋轉關節(jié)。末端執(zhí)行器是帶有軟襯墊的吸引器。視覺傳感器采用TV攝像頭,安裝在頂部用來確定蘑菇的位置和大小。采摘成功率在75%左右,采摘速度為6.7個/S,生長傾斜是采摘失敗的主要原因。如何根據圖像信息調整機械手姿態(tài)動作來提高成功率和采用多個末端執(zhí)行器提高生產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