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博山爐出現(xiàn)在西漢時期,與燃香原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武帝時,南海地區(qū)的香料、香氣傳入中土,并將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xiàn)了形態(tài)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各種精美銅爐都是藝術品精粹,其藝術魅力在于造型古樸凝重,恬靜典雅。六朝《詠博山爐》詩曰:“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唐李白《楊叛兒》詩云:“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記述的都是博山爐熏香時煙霧繚繞的迷人意境。
上世紀九十年代,為了修復銅香爐,經(jīng)人介紹后,單大禹有幸成為顧友楚先生的入室弟子。入門后,師傅叮囑他制作銅香爐需要認真構思,靈感來時必須記錄;融化銅材時要注意溫度掌握、一次平均澆鑄……如此種種,在師傅言傳身教和自己刻苦鉆研的基礎上,單大禹不負師門,不但學有所成,還將原先“古銅張”派業(yè)已形成的特長技藝——對銅香爐的氧化處理發(fā)揚光大、更上層樓。他不但復原了僅見于史料記載或存世古物上的幾種顏色,還能獨辟蹊徑,實現(xiàn)了不少罕有人及的突破。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并列為四藝,成為他們重要的生活內(nèi)容。
小型木質(zhì)刻著蓮花形的香爐,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爐。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為銅鑄,分三層,下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體的“壽”或“喜”字,鑄成連續(xù)不斷的回形岡狀圖案,厚約0.40公分;中華民族文化開發(fā)得很早,古時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穢。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麗的圖案;在起點燃著,蓋上爐蓋讓它順序燃燒,非常典雅;這種香爐,很少用來供佛或祭祖,多用在書齊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