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原來,這個孩子只參加“語言(發(fā)音)”訓練,而忽視了認知、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孩子只有模仿的能力。實際上孩子的認知能力差,語訓老師教的口舌操老是學不會,給他講的發(fā)音要求也聽不懂,孩子根本沒有興趣學習,而即使孩子愿意學,也很難理解老師的意圖;孩子的人際關系及合作行為較差,造成孩子學習到的語言沒有機會運用,變成了只是應付老師家長的工具(鸚鵡學舌);分享性注意是指與他人共同分享對某種事物的興趣,當孤獨癥面對一種物品時不是與他人分享興趣,而是要得到它,這種障礙是孤獨癥的早期癥狀之一。而情感、感知覺方面的異常,漸漸使他失去了語言交流的動機;當孩子不知道要說什么時,為什么要說話時,他就只有靠模仿了,不能體會與人交流的樂趣,不知道用語言與人溝通,他就會失去學習語言的興趣。即使他學會了一些發(fā)音技巧,甚至有一天學會流利的說一些詞語句子,他的語言也是沒有價值的,反而會變成一種自言自語、喋喋不休的行為問題。
兒童存在感覺接受、感覺調節(jié)和感覺整合等環(huán)節(jié)的統(tǒng)合失調,在聽覺、視覺、本體感覺、觸覺、前庭感覺等方面表現(xiàn)為感覺過敏、感覺遲鈍或感覺偏好的現(xiàn)象。感覺統(tǒng)合就是通過系統(tǒng)的感覺活動輸入觸覺、前庭平衡、本體感覺、聽覺、視覺等各種感覺刺激,使兒童能夠重新組織、協(xié)調、統(tǒng)合這些感覺,達到以下目標降低對刺激的過度敏感而使感覺正?;?以適應不同環(huán)境;促進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效地處理感覺信息,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提高運動協(xié)調能力;提高集中注意力;穩(wěn)定情緒;增進溝通能力;提高行為組織能力;改善人際關系。一般來說像剖腹產(chǎn)兒童、爬行不足、過早使用學步車,父母過度包辦,嘴部肌肉缺乏鍛煉等等方面都會引起。
另外,感覺統(tǒng)臺的效果也可能來源于方法以外。因為在進行感覺統(tǒng)合時,是根據(jù)兒童的感覺特點和感覺偏好,來設置游戲與訓練活動的,借助于運動器材、玩具和活動形式與兒童共同做游戲,實際上是在對兒童進行溝通和社會交往的訓練,所以能夠起到作用。
普通幼教和教師,處于對工作的責任感,通常是不會完全接納孤獨癥兒童。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不夠專業(yè),耽誤孩子的干預時間。
而特教老師,特別是成熟的、收過職業(yè)培訓的特教,他們通常對融合抱有異議。我所認識的特教老師通常不推薦融合教育,他們認為密集的干預訓練才能有一定成就,在基于一定這一基礎再送入幼兒園進行融合才是。
對于這一點,我認同一半。特教老師的想法是讓孩子有了完備的技能后再去融合,而我認為孩子只需要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即可進行融合,在融合中繼續(xù)增長,并在課后繼續(xù)干預訓練。
目前,國內融合幼兒園和融合學校十分少,在融合領域中也沒有形成一套專業(yè)并可的教學體系。普通教師很難接觸到融合的專業(yè)培訓,而特教老師則難以進入幼兒園或學校。
同樣的原理在問題行為上,要確實不讓孩子感受到他有驅使人反應的力量,例如,康兒會賴躺在地或用尖叫聲拒絕回應問題,但我們不給他熱狗也不勸阻他,卻用漠視不理會的態(tài)度,使這種失常的行為失去有令父母反應的力量。我們的優(yōu)勢是語言訓練,同時,我們十分注重孩子的發(fā)展,語言只是孩子身上的一個點,我們考慮的是,怎么樣以點帶面,在孩子掌握基礎語言能力后,如果拓展與泛化。等到他自己安靜下來(要鼓勵此刻安靜的行為),我們就馬上讓他咬一口熱狗,很快地,康兒就懂得這個“溝通法則”:只要不鬧且好好地用眼神對視表達需要,他就能得到他所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