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漢服的三大基本形制
1.衣裳制( 上衣下裳分裁制)
產(chǎn)生流行的時代是先秦,可以說是漢服的基本形制,其他形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上演變出的。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并規(guī)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上衣下裳分裁制。
2.深衣制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在腰部連接,形成整體,也叫上衣連裳,在剪裁上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在縫制在一起,成衣還是一體的樣式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tǒng)。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秦代到明代末年,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3.上下通裁制
即用一塊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間無接縫,自然一體,明顯區(qū)別于上衣下裳和深衣制。這一形制創(chuàng)于隋唐,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創(chuàng)舉,因為自古漢服都是分上下兩截的。通裁制的種類很多,圓領袍、襕衫、直 、直身、道袍、褙子、長衫、僧衣等。
漢服繡花打版 重慶手工刺繡漢服 男裝漢服繡花多少錢
漢服和影樓裝有哪些不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了解
1、漢服的面料一般都是棉麻絲綢,做工比較講究,很多的地方都是系帶打結(jié),漢服的作用就是護體;影樓裝為了減少成本,多用化纖布料,為了穿脫方便,很多衣服上都有魔術貼,拉鏈,松緊帶等,影樓裝為了打造演員的曲線美,樣式上都比較花哨。
2、漢服在剪裁上比較嚴謹,一件衣服的尺寸多少,用料多少都是有固定數(shù)字的,而影樓裝都是自由發(fā)揮制作的。
3、每一件漢服都是有中縫的,中縫就是衣服中間的縫合線,有前后之分,講究對稱。而影樓裝不講究這點
4、漢服都是有接袖的,意思就是袖口都是接上去的,有勤儉節(jié)約的美譽。而影樓裝不存在有接袖。另外漢服的袖長也是有講究的,不同款式的漢服袖長也是不一樣的。
5、漢服不挑身材,無論你是胖還是瘦都能穿的下同一件衣服,因為它很多地方都是系帶的,衣服肥的話可以系緊一點,衣服穿著瘦的話可以把帶系松一點。而影樓裝衣服尺寸是固定的,什么樣的人穿什么樣的衣服,它不能隨意改變衣服的松緊。
6、漢服都是有腰帶的,寬的腰帶也只有9厘米長,而影樓裝束腰的地方用的是腰封。
7、一般漢服的長度只到腳面,除了一些禮服和舞衣的長度較長一些。而影樓裝為了拍出來好看,它的服裝都是拖地的。
漢服的起源與發(fā)展分享
傳統(tǒng)的服飾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中心文化,漢服是我們漢族的傳統(tǒng)服飾,它伴隨了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歷史?!渡袝x》中有道:“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轉(zhuǎn)正義 定公十年》中也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睆拇丝梢钥闯鲋袊摹叭A夏”之稱與漢服有很大關系。
1.漢服的起源
漢服也稱之為漢裝、華服、華夏衣冠等,主要是以“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和配飾體系。
2.漢服的樣式
漢服是一種系統(tǒng)比較完整的服飾,按照功能可以分為:禮服和常服。禮服一般是在國家大事件中所穿的服飾。常服則是平常所穿的服飾。按照形制分為:上衣下裳制,其中又包括上衣下裙和上衣下褲;衣裳連屬制,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它將上衣和下裳合為一體。漢服的特征主要有:交領右衽,大袖寬衣,系帶無扣,線條優(yōu)美。男裝搭配的佩玉和女裝搭配的披帛等都賦予了漢服動態(tài)美。
3.漢服的發(fā)展
唐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的高峰時期,這個時候的服飾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從此之后漢服又經(jīng)過宋、元、明代,又吸收了更豐富的樣式和特點。但是,到了今天,華夏大地除漢族之外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只有漢族丟失了象征著4000年華夏文明的漢服,這主要是因為當年滿族入關并全方面推行“剃發(fā)易服”,所有人一定要變換滿族發(fā)型、改穿滿族服飾,不能再穿漢服,所以,延續(xù)4000多年的漢服在中國的歷史上逐漸隱退。
漢服中的男子頭飾——絲錦漢服服裝定制分享
漢服中男子的頭飾雖然沒有女子的樣式多,但是也是很講究的。
在漢服制度里,男子的頭飾稱為束發(fā)冠笄。男子也有發(fā)簪,長短都有,比較隨意,與女子發(fā)簪不一樣的地方在于裝飾紋樣簡單,比較偏向?qū)嵱眯浴t㈩^花紋樣式比較簡單,一般都是吉祥福壽的圖案。而冠有很多不一樣的樣式,如高冠、弁、梁冠、籠冠、小冠等。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冠帽,如大帽、圓帽以及我們熟悉的烏紗帽。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稱為及冠。
古代的漢族男子通常都是戴冠、巾、帽等,樣式多樣。比較通用的主要有冕、弁、幞頭等。
漢朝時做官的人一般都會先包幘后戴冠,平民就會只包幘不戴冠,在喜慶的日子就會用白色縑巾裹頭,平時只戴小帽、草帽。
到了唐朝則以帽為主,以白縑巾裹頭幞發(fā)。
幞頭是由頭巾和包首組合而成的。從周武帝開始就有,那時叫“帕頭”,一直到中唐后期才稱為幞頭。
到了宋代出現(xiàn)了鐵線幞頭,馬夫戴折翅幞頭,當差人戴直角幞頭,而平民則是夏季戴涼笠、竹笠,冬季戴深檐帽塵帽。宋元時期的頭巾種非常之多,如圓頂巾、方頂巾、琴頂巾、紗巾、綢巾、東坡巾、程子巾、山頂巾等。明朝時期帽的種類繁多,且因人而異。
烏紗帽是漢服配飾中比較常見的頭飾,是一種硬殼帽。它的內(nèi)部是由鐵絲編織而成,后部高高隆起,內(nèi)襯黑紗。這種烏紗帽多是官宦人士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