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在制造過程中進行熱處理是絕大多數(shù)模具長時間沿用的一種工藝,國際上就提出預硬化的想法,但由于加工機床剛度和切削刀具的制約,預硬化的硬度無法達到模具的使用硬度,所以預硬化技術的研發(fā)投入不大。隨著加工機床和切削刀具性能的提高,模具材料的預硬化技術開發(fā)速度加快,到上個世紀80年代,國際上工業(yè)發(fā)達國家在塑料模用材上使用預硬化模塊的比例已達到30%(目前在60%以上)。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采用預硬化模塊(主要用國外進口產品)。

具體內容包括消除應力退火、完全退火、固熔、正火、正火加回火、回火、低溫消除應力、析出熱處理等。
狹義地說,焊后熱處理僅指消除應力退火,即為了改善焊接區(qū)的性能和消除焊接殘余應力等有害影響,從而對焊接區(qū)及有關部位在金屬相變2溫度點以下均勻而有充分地加熱,然后又均勻冷卻的過程。許多情況下所討論的焊后熱處理實質上就是焊后消除應力熱處理。

從軸承零件粗糙口上可觀察到淬火后的顯微組織過熱。但要確切判斷其過熱的程度必須觀察顯微組織。若在GCr15鋼的淬火組織中出現(xiàn)粗針狀馬氏體,則為淬火過熱組織。形成原因可能是淬火加熱溫度過高或加熱保溫時間太長造成的過熱;也可能是因原始組織帶狀碳化物嚴重,在兩帶之間的低碳區(qū)形成局部馬氏體針狀粗大,造成的局部過熱。過熱組織中殘留奧氏體增多,尺寸穩(wěn)定性下降。由于淬火組織過熱,鋼的晶體粗大,會導致零件的韌性下降,抗沖擊性能降低,軸承的壽命也降低。
(1)軟化退火:其目的主要在于分解碳化物,將其硬度降低,而提高加工性能,對于球狀石磨鑄鐵而言,其目的在于獲得具有甚高的肥力鐵組織。
(2)正?;幚?主要用于改進或是使完全是波來鐵組織的鑄品而獲得均勻分布的機械性質。
(3)淬火:主要為了獲得更高的硬度或磨耗強度,同時的到甚高的表面耐磨特性。
(4)表面硬化處理:主要為獲得表面硬化層,同時得到甚高的表面耐磨特性。
(5)析出硬化處理:主要是為獲得高強度而伸長率并不因而發(fā)生激烈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