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怪獸由于是神話中的動物,所以沒有真正的形象可作依據(jù),只能憑畫師及藝術(shù)工作者憑空想象,因此怪獸形象各異,千奇百態(tài)。經(jīng)過朝代的轉(zhuǎn)變,貔貅的形態(tài)比較統(tǒng)一,如有短翼、雙角、卷尾、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突眼、長獠牙。
較為流行的形狀是頭上有一角或兩角,全身有長鬃卷起,有些是有雙翼的,尾毛卷曲。玉雕的貔貅一般采用臥姿,有口銜著玉錢的,也有趴在玉錢上的。人們喜歡用紅線拴住貔貅口里的玉錢,或是將繩子拴在貔貅的尾巴上,用來佩帶和把玩。
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被撐死。它是貪欲的象征!因富貪欲故后世喻貪婪之人為“饕餮”。
《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縉云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天下謂之饕餮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zhàn)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雌雄貔貅相傳貔貅是一種兇猛瑞獸,但這種猛獸分有雄性和雌性,雄性名為“貔”,雌性名為“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鸮(páo xiāo),是食人。”根據(jù)晉代郭璞對《山海經(jīng)》的注解,這里說的狍鸮即是指饕餮?!渡癞惤?jīng)·西荒經(jīng)》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銅貔貅不僅是祥瑞的象征,瑞獸文化還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是中華民族團結(jié)統(tǒng)一的象征。國民間長久寄寓傳頌的貔貅瑞獸,體現(xiàn)形態(tài)莊重,威而不猛,泰而不驕,貴而不俗,靈而不鈍,蘊含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福,向往盛世、平和可親的精神,體現(xiàn)大中華風(fēng)范。
貔貅可擺放在風(fēng)水的吉位上,很多地理師都認(rèn)為有催財作用,而在八個不同的方位上,擺放貔貅的作用也是不盡相同的,催財力也會不相同。在欣賞與贊美古物的同時,乾隆皇帝也命工匠參照漢魏及南北朝時貔貅神獸的形象制作新的“仿古”器物。其實貔貅對于正財或偏財都會有利的,所以貔貅像在近年大有流行,所以在任何場所都能見到貔貅的存在,貔貅的催財力都是很強的,但是對于犯科的人,貔貅未必有催財之力,這便是靈獸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