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會談次數(shù):評估性的會談,一次就可以,對病1人進行排查;另外我建議,大家在關心別人的時候盡量不要用肯定的語氣,要用虛擬的語氣,要給人家和自己一個臺階,這樣可以讓人感覺舒服一些。干預性的會談,一般需要三次及以上的會談次數(shù),具體時間與間隔天數(shù),要跟病1人一起商定。資源的發(fā)現(xiàn)和運用:心理救援者,是主動去訪問病1人,被動等待病1人打電話,往往效果不太好。心理救援者能夠跟軀體治1療的醫(yī)生一起查房,比較容易跟病1人建立起信任合作的關系;心理救援者,能夠在病1人中發(fā)現(xiàn)比較心理健康、有影響力的病1人,讓這樣的病1人,帶動其他病1人,進行更多的溝通與交流,開展團體活動,等。
在接線過程中,結(jié)合求助者情緒狀態(tài)、思維狀態(tài)、行為狀態(tài)、身體狀態(tài)以及咨詢師對整個環(huán)境和事件的理解,與求助者建立一個迅速而深入的聯(lián)結(jié),快速準確地抓住他們的情緒和需要。當求助者感受到咨詢師能夠體會并抓住他的需要和感受時,他會感覺到被支持,于是助人關系就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核對“自殺中止”顯然,這個人還能打電話尋求幫助,意味著這個人還沒有自殺成功,但這不意味著他沒有去實施過自殺。
要真實而地看到求助者這個人。不要生搬硬套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指標,統(tǒng)計上的指標不代表每一個求助者都存在這些問題,不要把這些信息簡單的當成求助者的問題,每個求助者的感受、體驗、狀態(tài)都是非常具體化和個人化的,所以要對求助者的狀態(tài)和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和核對。"在評估過程中做一個簡單但系統(tǒng)的記錄,什么原因、人的狀態(tài)、應對策略、支持系統(tǒng),以便更好進入第三步。
核對“自殺計劃”
如果求助者表示自己有自殺決定,如:我真的想過,什么時候就去sha死我自己。這時,咨詢師就要開始對行為層面上的可能性進行核對:當你決定了,你有想過用什么辦法嗎?通過這樣的問話,了解求助者尋求自殺的策略方法是什么。求助者可能會說,“我想去買mian藥”、“我想過”——這叫“自殺計劃”,這個計劃越清晰、結(jié)構(gòu)性越強、條理性越強,意味著風險水平越高。共情:不只是共情病1人的情感,深的共情,是共情病1人情感深處的內(nèi)心需要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