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厭氧反應器形成過程
進水由底部進入反應區(qū)與顆粒污泥混合,大部分有機物在此被降解,產生大量沼氣,沼氣被下層三相分離器收集,由于產氣量大和液相上升流速較快,沼氣、廢水和污泥不能很好分離,形成了氣、固、液混合流體。又由于氣液分離器中的壓力小于反應區(qū)壓力,混合液體在沼氣的夾帶作用下進入氣液分離器中,在此大部分沼氣脫離混合液外排,混合流體的密度變大,在重力作用下通過回流管回到反應區(qū)的底部,與反應區(qū)的廢水、顆粒污泥混合,從而實現(xiàn)了流體在反應器內部的循環(huán)。內循環(huán)使得反應區(qū)的液相上升流速大大增加,可以達到10~20 m/h。 第二反應區(qū)的液相上升流速小于反應區(qū),一般僅為2~10 m/h。這個區(qū)域除了繼續(xù)進行生物反應之外,由于上升流速的降低,還充當反應區(qū)和沉淀區(qū)之間的緩沖段,對解決跑泥、確保沉淀后出水水質起著重要作用。
厭氧反應器
一、三相分離器采用多層結構,合理的過流縫隙,同時增強了集氣與截泥效果,解決了當前普遍存在的跑泥問題;
二、優(yōu)化的三相分離集氣通道,解決了因負荷變化而致產氣、釋氣不均勻造成的液面波動問題;
三、改進后的布水結構形式,解決了因布水不均勻產生的罐內局部酸化和布水器易堵塞等問題;
四、針對不同的廢水條件,進行運行參數優(yōu)化,合理解決水力負荷、產氣負荷與維持罐內高質量高濃度顆粒污泥之 間的關系,大限度保證了厭氧罐內顆粒污泥的保質增殖。
厭氧反應器也叫厭氧處理工藝有:
升流式厭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簡稱UASB)
UASB是由Lettinga等于1974~1978年研究成功的一項新工藝,是世界上發(fā)展快的消化器.由于該消化器結構簡單,運行費用低,處理而引起人們的普遍興趣.該消化器適用于處理可溶性廢水,要求較低的懸浮固體含量.北京環(huán)境科學院于1983年首先開展了利用UASB處理丁醇生產廢水的工藝研究,至今我國已對COD為300~500mg/l的生活污水,1000~2000mg/l啤酒廢水,3000~5000mg/l的屠宰廢水,8000~10000mg/l的豆制品廢水及30000~40000mg/l的酒醪濾液等進行了研究工作,并且多數已投產應用.該工藝將污泥的沉降與回流置于一個裝置內,降低了造價.
升流式厭氧污泥床的優(yōu)點:
1除三相分離器外,消化器結構簡單,沒有攪拌裝置及供微生物附著的填料;
2長的SRT和MRT使其達到了很高的負荷率;
3顆粒污泥的形成,使微生物天然固定化,改善了微生物的環(huán)境條件,增加了工藝的穩(wěn)定性;
4出水的懸浮固體含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