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再加上微妙的爆炒,成菜既鮮又脆,造型之美,使人賞心悅目。總之,閩菜的刀工立意決不放在華而不實的造型上,而是為“味”精心設(shè)計的,沒有徒勞的造作,也不一味追求外觀的艷麗多姿。
湯菜居多,滋味清鮮
湯菜在閩菜中占重要的地位,它是區(qū)別于其他菜系的明顯標(biāo)志之一。這種烹飪特征與福建豐富的海產(chǎn)資源有密切的關(guān)系。從烹飪與營養(yǎng)的觀點出發(fā),閩人始終把烹調(diào)和確保質(zhì)鮮、味純、滋補緊密聯(lián)系一起。在繁多的烹調(diào)方法中,湯能體現(xiàn)菜的本味。
因此,閩菜的“重湯”或“無湯不行”,其目的皆在于此。如“雞湯氽海蚌”,系用湯味純美的三茸湯,滲入質(zhì)嫩清脆的海蚌之中,兩相齊美,達到眼看湯清如水,食之余味無窮的效果;又如“奶湯草”,色白如奶,肉質(zhì)細嫩甘鮮,味道清甜爽口;再如“蔥燒蹄筋”,汁稠味鮮,蔥香濃郁,甜爽可口。純美的湯,為閩菜風(fēng)味增添了誘人食欲的美妙韻律。味美可口是人們對菜肴的共同要求,善于調(diào)味是閩菜特色之一。閩菜的調(diào)味,偏于甜、酸、淡。這一特征的形成,也有與烹調(diào)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有關(guān)。善用糖,甜去腥膻;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則可保存原料的本味,并且以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
光餅還有另一種類型,即改鹽為糖,形狀也比咸餅大一倍,被稱為“征東餅”。但無論“光餅”還是“征東”餅,其名均與戚繼光入閩抗倭的傳說有關(guān)。
光餅深受福州人的喜愛。古代文人喜吃光餅,那些進京趕考的舉子路過福州時,都要買許多光餅用作途中干糧,久而久之,吃了多少光餅就成了衡量舉子們用功程度的代名詞。福州人吃光餅,更有諸多花樣。有將炒干的海苔菜夾在餅中再加上酸辣佐料的苔菜餅,有將芥菜心夾在餅里的辣菜餅,還有將米粉肉夾在餅里的夾肉餅等等。以前光餅屬于街頭小吃,不登大雅之堂,如今福州人宴桌也擺上了光餅。福州人在請遠方客人品嘗光餅時,都要自豪地給客人介紹光餅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