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日本端午節(jié)的特色點心,自江戶時期流傳至今。外形是圓形或者半圓形,用洗凈的梗米干燥后磨成的上新粉裹著各種餡料制成,然后用日語中被稱作為“柏”的槲櫟葉對折之后包在外面即可。另外,江戶時代七夕吃素面的習俗十分流行,幕末時期,江戶紀州(和歌山)的藩邸內(nèi),輪番當值的武士們都會相互贈送素面和毛豆。由于槲櫟葉在新芽生出之前,老葉并不會掉落,有“子孫繁栄”之意。葉子里面包的團子,看起來很像大福,實際還是有區(qū)別的,大福用的是糯米粉,而柏餅是大米粉,日語是上新粉。
和果子材料準備奈良時期日本接受了唐果子后,僅僅是用于祭祀用品,經(jīng)過不斷的口味改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直至今天的和菓子,和菓子可以說是日本點心的統(tǒng)稱,其中囊括極廣,我們常聽到的羊羹、大福、麻薯等都屬于和菓子范疇之內(nèi)。師傅會做成當季的花、水果或者是鳥的形狀,有的細節(jié)之處甚至能感受到禪意,由于色彩豐富,造型優(yōu)美,種類隨季節(jié)變化,所以自古以來多被用于慶祝典禮或茶道,有點心藝術(shù)品之稱。如今,和菓子通過不斷的調(diào)制口味與造型,形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如果說和菓子是一種日本美食,不妨說和菓子是日本對美食藝術(shù)的一種追求。
團子是日式和果子中非常有名的一種,它是將粘米粉煮熟后制成的一種點心。團子有著各式各樣的口味和外觀,并在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通常3-5個團子會被穿在竹簽上,淋上各式醬汁進行食用。7-9世紀,日本從中國的唐朝引入律令制等制度以及唐朝文化和眾多物品,唐果子即其中之一。但其實團子一開始是由日本的遣唐使從當時中國精心挑選帶回去的8種“唐果子”中的“歡喜團”演變而來的。在江戶時代,在街頭吃著甜甜的團子喝茶聊天的風俗將這個圓咕隆咚的小家伙推廣了出去。當然,也有很多變形,做成了各種形狀,的是做成小兔子的月見団子,是中秋節(jié)賞月的時候吃的。
中式傳統(tǒng)糕點不只涉獵范圍廣,樣式也特別多,就像中國地圖的版塊分布一樣,有京式、廣式、蘇式、閩式、揚式等多種樣式,花色品種上達2000種,制作工藝十分考究,根據(jù)成型工藝的不同,又能分為烤制品、炸制品、蒸制品、熟粉制品和其他制品,如烤制品中的桃酥、京八件、棗泥酥、廣式月餅。取300g白豆沙盛入大碗中,用保鮮膜封住碗口防止水分蒸發(fā),放入微波爐中高火加熱兩分鐘左右,以摸著燙手為宜(60℃~70℃)。讓我們手握地圖,一步一步來看一下“中國制造”的傳統(tǒng)糕點,有哪些區(qū)域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