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1929年4月民國zheng府正式把旗袍定為國服。從此,一件中國的旗袍風靡了整個世界!直到今天,旗袍的元素依然成為全世界頂ji服裝設計大師的jia靈感之源。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旗袍,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和尊嚴。在歷史的萬變中,只有一件中國的旗袍以她永遠不變的典雅、、溫婉、含蓄的氣質(zhì)穿越時空,在世界服裝潮流中堅守著一份驕傲和淡定,演繹著一份優(yōu)雅和美麗。
在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和禮儀之邦的中國,我們可以包容并接受所有的時尚、前衛(wèi)、崇洋的新潮追求。但我們更愿意看到在傳承一份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中,有更多的年輕人能擔待,能傳承,能堅守,并在弘揚中發(fā)展。
旗袍,是一種內(nèi)與外和一的典型民族與時尚、東西方服飾元素融合的統(tǒng)一體,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后始御之” 。至于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shù)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xiàn)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xiàn)提供了佐證 。設計師與旗袍經(jīng)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征和組成元素慢慢穩(wěn)定下來。在作為舊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于1925年 。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宋mei齡衣櫥內(nèi)的旗袍件數(shù),大概現(xiàn)今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無人出其右者。宋mei齡的旗袍件數(shù)多,和有一個勤奮的裁縫師傅,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lián)。這位裁縫師傅叫張瑞香,是一位男性裁縫師。張瑞香所以受到宋mei齡那樣愛護的原因,無非是因為手工細巧、忠心耿耿。張瑞香幾乎每天都在不停趕工,為宋mei齡制作旗袍,他大約每兩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做好后,張瑞香就把新旗袍捧到宋mei齡面前邀功。宋mei齡一般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宋mei齡與旗袍櫥里妥為保管,然后便再也沒見她穿過,因而,宋mei齡的旗袍大概穿來穿去,總是那幾套,不會有太多的更換?!榜T英老師是蘇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手工工藝旗袍傳承人,她用一雙妙手和一顆匠心,讓每一個來這里學習旗袍技藝的學生,都扎扎實實地掌握技術,在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中,提升修養(yǎng),豐盈精神。張瑞香除了過年除夕那天休息外,其它時間都在做衣服,而且只為宋mei齡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們?yōu)榱送镀渌?,送宋mei齡的東西多半有衣料,這些綾羅綢緞,就夠張瑞香一年忙到頭。宋mei齡的超大型衣柜,便成為世界da的旗袍儲藏室。
在這個速度飛快、選擇多元的時代,依然有這樣一群人靜靜地、慢慢地,敬事而信,一輩子專注于一件事,堅守一份精耕細作的工匠精神,不由令人動容。
在蘇州市英達繼續(xù)教育學校,也有一位這樣的匠人,她叫馮英。她是蘇州市旗袍項目非遺傳承人、江蘇省蘇派旗袍文化推廣大使。
走進蘇州市英達繼續(xù)教育學校,各色綢緞布條盡入眼中,衣架上掛著一排各式各樣精美的手工旗袍。這些都是大師馮英和她學生心中的寶貝。
“馮英老師是蘇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手工工藝旗袍傳承人,她用一雙妙手和一顆匠心,讓每一個來這里學習旗袍技藝的學生,都扎扎實實地掌握技術,在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中,提升修養(yǎng),豐盈精神。”蘇州市英達繼續(xù)教育學校校長王國富表示,“很榮幸我們能夠與馮英老師合作打造旗袍課程,傳承傳統(tǒng)服飾的內(nèi)核,是我們共有的情懷。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qi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jīng)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tài)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 大師介紹 -
馮英,手工工藝旗袍傳承人
2013被列入蘇州市年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1960年出生,蘇大成人學院經(jīng)濟管理專業(yè)畢業(yè),工藝美術師
1992年進入絲綢博物館工作后
開始旗袍進行了挖掘和研究
2016年接受蘇南民間工藝學院的聘書
2017年5月被江蘇省旗袍會推薦為江蘇省蘇派旗袍文化推廣大使
現(xiàn)任江蘇旗袍會理事,江蘇旗袍會蘇州分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