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管殼式換熱器冷卻特點1.傳熱管采用外表面軋制翅片的銅管,導熱系數(shù)高,換熱面積大。
2.導流板引導殼程流體在換熱器內(nèi)呈折線形連續(xù)流動,導流板間距可根據(jù)流速進行調節(jié),結構堅固,能滿足大流量甚至超大流量、脈動頻率高的殼程流體換熱。
3.當殼程流體為油液時,適用于粘度低和較清潔的油液換熱。
安裝要點1)、熱交換器應以工作壓力的1.5倍做水壓試驗,蒸汽部分應不低于蒸汽供汽壓力加0.3MPa;熱水部分應不低于0.4MPa。在試驗壓力下,保持10min壓力不降。
2)、管殼式換熱器前端應留有抽卸管束的空間,即其封頭于墻壁或屋頂?shù)木嚯x不得小于換熱器的長度,設備運行操作通道凈寬不宜小于0.8m。
3)、各類閥門和儀表的安裝高度應便于操作和觀察。
4)、加熱器上部附件(一般指安全閥)的點至建筑結構點的垂直凈距應滿足安裝檢測的要求,并不得小于0.2m。
介紹管殼式換熱器的傳熱知識
螺旋槽管
螺旋槽管是一種管壁上具有外凸和內(nèi)凸的異形管,管壁上的螺旋槽能在有相變和無相變的傳熱中明顯提高管內(nèi)外的傳熱系數(shù),起到雙邊強化的作用。1、停泵后,先緩慢地關閉熱介質閥門,再關閉冷介質的閥門,關閉兩介質的出口閥門。根據(jù)在光管表面加工螺旋槽的類型螺旋槽管有單頭和多頭之分,其主要結構參數(shù)有槽深e、槽距p和槽旋角β。美國、英國、日本從1970年至1980年間對螺旋槽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華南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重慶大學也對螺旋槽管進行試驗研究,而且都取得顯著的成效。此外,研究還表明單頭螺旋槽管比多頭螺旋槽管的性能好。目前,無論是從傳熱、流阻、結垢性能,還是從無相變對流換熱和有相變凝結換熱,對螺旋槽管的強化傳熱研究從理論到實際已達到較高水平。進一步結合計算機軟硬件的發(fā)展,對螺旋槽管在不同場合傳熱的模擬和,找出具有較大通用性的關聯(lián)式以及優(yōu)化螺旋槽管的結構尺寸將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縮放管
縮放管是由依次交替的多節(jié)漸縮段和漸擴段構成,流體在該管結構的作用下引起湍動,從而提高傳熱效率。管殼式換熱器的傳熱效率、溫差小,抗污防結垢能力強,傳熱系數(shù)高,能夠適應臨界負荷高的場所,技術上越來越成熟,以后的應用也會更加廣泛。縮放管應用于單相流的研究已開展很多。華南理工大學提出一種改型縮放管,將每個縮放單元段中的擴張段減到小,并采用外凸圓弧、內(nèi)凹弧和直線相連接的方式。同時還對該改進型管進行自然對流沸騰換熱特性的實驗研究,表明了改進型縮放管的自然對流沸騰換熱性能優(yōu)于普通縮放管[7]。陳穎[8,9]經(jīng)實驗和模擬計算,表明該改進型縮放管有較好的強化傳熱效果。
維內(nèi)肋管
三維內(nèi)肋管是通過專用的工具經(jīng)過一定的方法對普通圓管內(nèi)壁加工而成的強化傳熱元件。b)覆層的厚度不應小于10mm,并保證覆層的化學成分和金相組織與覆層表面的深度不小于8mm,滿足覆層材料標準的要求。流體在管內(nèi)受到三維肋的作用而其熱邊界層的厚度減薄,從而提高對流傳熱膜系數(shù)。在某些煙氣管對流換熱中,三維內(nèi)肋管具有獨特的自清灰功能,李清方[10]經(jīng)實驗,發(fā)現(xiàn)煙氣與三維內(nèi)肋管的對流換熱系數(shù)可達光管的3.2倍,比其它強化管如螺紋管的傳熱效果好。
管殼式換熱器檢查拆洗方便
整體換熱機組因為板片波紋表面的特殊作用,使流體沿著狹窄彎曲的通道活動其速度的大小方向不斷的改變,致使流體在不大的流速下,激起了強烈端動,因而加快了流體邊界層的破壞,強化了傳熱過程,有效地進步了傳熱能力。壓力容器的內(nèi)外部檢驗應當進行六年,對經(jīng)無損檢驗發(fā)現(xiàn)的各種缺陷進行處理,并按照“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jiān)督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處理。 并使其具有結構緊湊、金屬耗量低、操縱靈活性大、熱損失小、安裝、檢查拆洗利便、耐腐性強、使用壽命長等凸起長處。
管殼式換熱器的流程是由很多板片按一定工藝及需方技術工作要求組裝而成的。 組裝時A板和B板交替排列,板片間形成網(wǎng)狀通道四個角孔形成分配管和匯合管,密封墊把冷熱介質密封在換熱器里,同時又公道的將冷熱介質分開而不致混合。
在通道里面冷熱流體距離活動,可以逆流也可以順流,在活動過程中冷熱流體通過板壁進行熱交換。整體換熱機組的流程組合形式良多,都是采用不同的換向板片和不同組裝來實現(xiàn)的,流程組合形式可分為單流程,多流程和汽液交換流程,混合流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