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是廣西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歷史文化樂器,是體現廣西歷史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演奏方法編輯但少數民族的廣大人民,把銅鼓作為樂器,至今廣西河池的瑤族、貴州的苗族崇拜銅鼓的民族——壯族等,都流傳銅鼓舞。市場制度下,以提倡保護和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前提,遵循市場規(guī)律,培育和整合銅鼓文化品牌資源,從銅鼓文化館、銅鼓文化知識、銅鼓音樂、銅鼓舞蹈、銅鼓數碼新科技開發(fā)五個方面打造立體銅鼓文化產業(yè),建設獨特的壯鄉(xiāng)文化品牌, 延伸銅鼓文化產業(yè)鏈具有重要意義。
銅鼓作為一種民族民間樂器,大約從公元前八世紀起,就在我國云南中部地區(qū)產生,嗣后隨著民族的遷移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沿著大江大河分布到我國南方的廣西、廣東、海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等地和東南亞各國。廣西是銅鼓重要的分布地區(qū)。
銅鼓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集冶金、鑄造、繪畫、雕刻、音樂、舞蹈于一身,凝聚了許多民族世世代代的心血和才智,是研究這些民族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一部不成文的百科全書。


大型銅鼓雕塑價格壯族使用銅鼓歷史悠久,他們把銅鼓看做是傳家寶,十分珍惜它,并千方百計地保存下來,使之世代相放置博物館中的壯鄉(xiāng)銅鼓傳。師宗壯大族的傳世銅鼓主要集中在與廣西接壤和與文山、紅河兩州交界的高良、五龍、龍慶三個民族鄉(xiāng)的村寨,這些銅鼓多說是世代相傳下來的,也有個別購買的。由于鑄造工藝精湛、飾紋豐富多彩和音響效果俱佳,使銅鼓發(fā)展到顛峰階段。據調查,全縣境內1958年以前存有銅鼓一百余面,后多數在當時的“獻銅”運動中被毀,現今僅存十面,均為村寨集體所有,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某姓族長專管,這些銅鼓都為傳世品,已無人能說清其窨是哪一代傳下來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