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要造也被水所淹的種種山石外型,其水池首要要做到斷漏,使之能盛得住水。例如,山前水池駁岸的操作程序是:1,基礎(chǔ)與池底需還澆注。2,池邊的駁岸先用磚砌至水面高度,再用水泥砂漿粉刷,然后再用山石在池內(nèi)拼疊包起池邊磚墻。
從外型上來說,山石吞沒于水中使山體如同自水中生長出來一般。其山石外型的千變?nèi)f化即可運用水體的“淹”勢表現(xiàn)出山石在水中顯映影子的含糊之美。所以,在疊石造山外型中有“欲求山之高,先向水中深”的說法。
能構(gòu)成被水所吞沒的,主要是河、塘、潭、泉等的山石外型,而盤繞“淹”勢的水面進行的山石外型改動很多,其間有山體外型、山洞外型、水洞外型、駁岸外型。此外還有水路、岸壁、石磯、碼頭號。
種利用杉木樁或者松木樁來做假山基礎(chǔ)的方法是在古代園林假山施工中常用的基礎(chǔ)方式,到目前依舊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尤其是在園林水體中的駁岸或者是假山上用的比較廣泛。其木樁的直徑一般為1 15cm,在布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梅花形狀排列,木樁之間的間距一般都為20cm。木樁的深度一定要達到硬土層,而其頂端必須要高于水體底部十幾或者是幾十厘米,之間用條石壓頂,然后用塊石嵌緊,然后在此基礎(chǔ)之上再進行山石的施工。
千層石和龜紋石的區(qū)別在哪里?
顏色
這兩種石材都是經(jīng)風雨侵蝕而形成,但因為龜紋石大都半裸于地表,所以顏色比較灰白,當然也有紅黃兩色;千層石的顏色以黃色為主,紅色少些,而青色的石材更少。
石質(zhì)
它們的石質(zhì)硬度都較高,但是不同的是千層石外表有很薄的風化層,比較軟。
這就是千層石和龜紋石的區(qū)別,不管選擇哪種石材制作的假山,它們的紋理都古樸自然,假山也較易表現(xiàn)出陡峭、險峻、飛揚的意境。給觀賞者以高山流水,歸游自然的欣悅。喜歡千層石或者龜紋石的朋友可以多多了解石材的特征,根據(jù)石材的特征來選擇會更加明確自己想要的。